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评 > 正文

别让不文明行为“跑”上高铁

2025-07-31 08:47:55

作者:焦小超

黎青 作

  7月27日,有网友吐槽,高铁上一名商务座乘客不间断打电话,听取下属汇报并指导工作,8小时的旅途中,通话时间长达7个半小时。无独有偶,有网友发视频吐槽,一群人居然在火车卧铺车厢走廊大声放音乐唱歌跳起了广场舞。(7月29日《春城晚报》)

  当“电话马拉松”与“车厢广场舞”接连登上热搜,公众讨论的焦点早已超越具体事件,而演变为对公共秩序与个人行为边界的思考。在流动的公共空间里,如何界定“我的自由”与“他人的权利”?高铁又该如何以更精细化的管理来守护公共文明的底线?

  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车厢是乘客共同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任何行为都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乘客在享受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的权益。像长时间大声打电话、在狭窄走廊跳广场舞这类行为,显然逾越了合理的边界。这些不仅制造噪音干扰他人休息,还占用公共空间,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是对公共秩序的公然挑战。

  面对噪音等问题,12306客服回应,“(铁路规定中)没有专门条款禁止旅客打电话或说话。如果您认为对方影响到您休息,可以向列车工作人员反馈。”而对于乘车环境可能被干扰的问题,工作人员则建议乘客在购票时尽量选择“静音车厢”。静音车厢虽为良策,但数量有限,很难完全满足所有乘客的需求。

  要破此局,需要从规则、技术与文化三方面合力推进。规则层面,铁路部门应细化乘客行为守则,对长时间高声通话、公共场所放音乐等行为划出明确红线,让工作人员现场处置时有章可循、有理有据。技术层面,可探索在车厢内设置声音分贝实时监测与提醒装置,这种提醒是自动、客观且不带情绪的,就像一个默默工作的“监督员”;同时,优化车厢布局,开辟专门通话区或活动区,让不同需求各得其所。文化引导上,不妨用更有创意的方式唤醒公共意识——车厢内设置“您的声音已超速,请降噪缓行”等幽默标语,将文明提醒融入旅途风景。

  除了硬件设施和规则的完善,更重要的是提升公众的文明素养和公共意识。在公共场合,每个人都应学会换位思考、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出行环境。只有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将文明出行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回到被噪音困扰的高铁车厢,我们期待的不是一场谁对谁错的争论,而是一次共同守护的行动。商务人士放低声音的瞬间,老人们收起音响的自觉,乘务员主动提醒的温暖,乘客们换位思考的包容——这些微小的改变,终将汇聚成公共空间的文明之光。毕竟,高铁的速度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而车厢里的文明,才能让每一段旅程都“暖在人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