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育儿补贴让“投资于人”具象化

2025-07-30 10:31:11

作者:汪昌莲

  □汪昌莲

  生孩子,国家发补贴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7月29日《人民日报》)

  在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生育意愿较为低迷的当下,育儿补贴正以一种极具现实意义的方式,将“投资于人”的理念从抽象转化为具体行动。换言之,育儿补贴以其切实的经济支持、资源引导以及社会信号传递,让“投资于人”不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象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行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所谓“投资于人”,核心就在于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提升人的素质,进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更是文明传承与进步的关键。从长远来看,对人的投资回报率往往是最为可观的。而育儿,无疑是这一投资链条中至关重要的起始环节。

  育儿补贴,为家庭生育与养育,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在当今社会,养育孩子成本高昂,从产检、分娩,到奶粉、尿布,再到教育、医疗等,每一项开支都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年轻父母心头。育儿补贴的出现,恰似一场及时雨,直接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发放的生育津贴,能够弥补生育女性因生育离岗而减少的收入,让家庭不至于因生育而陷入经济困境;还有为婴幼儿提供的奶粉、纸尿裤补贴,降低了养育的日常开销。这种经济上的兜底,使得家庭在面对生育抉择时,不再仅仅因经济因素而望而却步,给了人们追求生育权利的底气,也让“投资于人”有了最基础的物质保障。

  除了直接的经济支持,育儿补贴还能引导和优化育儿资源的配置,进一步提升“投资于人”的质量。当补贴向优质的托育服务、早期教育机构倾斜时,会激励这些机构提升服务品质,吸引更多家庭将孩子送入其中。家长有了补贴的助力,也更愿意为孩子选择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芬兰为例,政府通过育儿补贴大力支持学前教育,使得芬兰的学前教育质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为孩子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对育儿资源的正向引导,能从源头上提升人口素质,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起跑线上就获得充足的养分,是对“投资于人”理念深入而有效的践行。

  相比金额数,育儿补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传递一种社会信号,那就是全社会对人的重视,对未来的投资。当政府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时,是在向民众宣告,生育和养育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私事,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与支持的事业。这种信号的传递,能增强民众对生育的信心,营造鼓励生育的社会氛围。同时,育儿补贴也是对人的生命历程的尊重,认可了生育养育过程中家庭的付出与贡献,让人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激发了民众积极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形成“投资于人—人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更好地反哺于人”的良性循环。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