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为新职业青年撑起“权益保护伞”

2025-07-30 10:28:33

作者:王佳怡

  □王佳怡

  上门喂猫、代炒菜、AI养老……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市面上已经悄悄萌生了不少新兴职业,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在职业“新赛道”上实现人生价值。

  (7月28日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新兴职业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折射出市场导向、行业趋势与生活需求的深刻变革。从生活需求看,宠物寄养刚需催生了“上门宠物托管师”;从技术革新看,人工智能应用推动了新型养老服务管理师等数字职业的诞生;从产业升级看,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了空域管理师等科技含量高的新兴岗位。这些新兴职业既回应着当下市场需求,更指向未来经济走向。

  年轻人正通过新兴职业重塑工作形态。一部分人挣脱朝九晚五的束缚,以弹性化日程安排工作节奏;一部分人突破传统职场的单一评价体系,在细分赛道中寻找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上门代厨者通过网络营销实现周入五六单,以平价健康餐赢得市场;养老照护师借助AI技术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化操作,在护理市场开辟差异化赛道。劳动者不再满足于标准化岗位,而是向“专家型人才”转型。工作正从生存手段转变为自我实现的途径,这种转变呼应着弹性工作制的普及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

  不过,新职业看似光鲜的外表下,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阴影。比如大众的“刻板印象”,收纳师常被误解为“高级保洁”;行业规范缺失加剧信任危机,宠物托管师面临财产安全与职业伤害双重风险。若不能及时构建起与之匹配的法律框架和社会保障体系,新兴职业的发展或将遭遇瓶颈。

  面对劳动形态变革,多方协同治理刻不容缓。济南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2023年济南将快递小哥、社区工作者纳入高层次人才范畴,这不仅赋予了从业者职业尊严,更打破了唯学历、唯职称的评价偏见。这提示我们:政府需加快制定新兴职业分类标准,建立动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需开发针对性课程,搭建技能与学历衔接桥梁;行业协会要推动服务标准制定,为纠纷解决提供依据。

  新兴职业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也折射出劳动权益保障的时代课题。当政策制定者完善制度保障,市场主体建立行业标准,社会公众更新认知观念,新兴职业必将告别野蛮生长,迎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