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未录取通知书”上的人本情怀
2025-07-29 10:21:07
作者:张西流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虽然未能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却意外收到了该校寄来的一份“未录取通知书”,内含一封徐扬生校长的亲笔信和一个印有该校校徽的精美小礼物。有网友感慨:“这比录取通知书还让人印象深刻!感受到了校长的温暖。”更有网友幽默调侃:“别人家的大学,连拒绝都这么有仪式感!”也有网友质疑这是多此一举:“让人白高兴一场,感觉像二次伤害。”“有点‘扎心’的关怀,收到可能更难受了。”(7月28日极目新闻)
在高考录取季的喧嚣中,人们往往聚焦于金榜题名的喜悦,而一纸“未录取通知书”,被视为冷硬的“拒信”。殊不知,当一封封“未录取通知书”,不再只是简单的“不予录取”宣告,而是以温暖的话语抚慰失落的心灵、以诚挚的建议指引未来的方向时,这份被赋予人文温度的文书,悄然成为教育领域人性化的生动注脚,折射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情怀。
传统意义上的“未录取通知书”,常被视作程序化的公文,冰冷地划下“终点”的句点。但教育的本质不应止于筛选与淘汰,而应在于唤醒与激励。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拒录通知中注入人文关怀:有的附上手写书信,肯定考生的努力与潜力;有的提供专业建议,帮助分析不足与方向;有的甚至邀请未录取者参加校园活动,延续对他们的关注。一纸书信从“拒绝”到“对话”的蜕变,消解了机械评判带来的挫败感,让落榜者感受到被尊重的尊严。这份超越功利的教育理念,将冰冷的分数线转化为温暖的育人桥梁。
“未录取通知书”的人性化革新,本质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教育不应是优胜者的狂欢与落败者的沉默,而应是所有参与者共同成长的旅程。当通知书中写下“你的作文展现了独特的思考,未来不妨尝试人文社科领域”这样的建议,当学校为未录取者开设职业规划讲座,教育便从单向选拔转向双向赋能。它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承认失败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种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尊重,正是人本情怀的深刻体现。一位收到暖心拒信的考生在社交媒体写道:“虽然没有被录取,但感受到自己被认真对待,反而更有勇气面对未来。”文字的力量,在此超越了结果的成败。
这种人文关怀的蔓延,更推动着社会对“成功”的多元定义。当“未录取通知书”,传递出“人生并非一考定终身”“失败同样值得被温柔相待”的价值取向,它悄然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为社会注入更包容的价值观。教育机构以自身行动示范:真正的育人,不在于制造多少“成功者”,而在于培养多少心怀希望、懂得尊严的行路人。这份超越功利的人本精神,亦在启发其他领域——企业招聘、社会服务乃至日常人际互动中,如何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对待“未被选中者”,让每个个体都能在失落中触摸到温暖,在挫折中收获前行力量。
一封“未录取通知书”的温情,或许微不足道,但其中蕴含的人本之光,却照亮了教育的本质。当制度与人性相遇,冰冷的规则亦可化作滋养心灵的春雨。愿这份微光持续蔓延,让教育真正成为守护尊严、点燃希望的火炬,而非冰冷的筛选机器。舜网-济南时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