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研究生延长学制,有用吗?

2025-07-28 10:10:36

作者:堂吉伟德

  □堂吉伟德

  近期以来,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如,宁波大学明确2026年法律(法学)的学制由2.5年变更为3年。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和金融2个专硕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目前,已有多所高校全面实行硕士研究生3年制。 (7月27日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自2009年以来,我国硕士学制基本保持稳定:专业硕士多为2-2.5年,学术型硕士统一为3年。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社会对硕士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优化学制安排、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5.68万人,其中硕士生118.57万人;在学研究生409.54万人,在学硕士生341.92万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已出现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的现象,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和特色院校。以2017年研究生招生基数80.61万人计算,7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增幅达68.3%。

  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问题日益凸显,不仅违背了人才培养初衷,也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力减弱。这种状况既影响社会满意度,也引发教育行业内部的改革呼声。多位高校教师反映,二年制专硕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第一年忙于课程学习,第二年需同时应对实习、论文撰写和求职,导致知识学习浮于表面,实践能力培养流于形式,特别是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模式备受诟病。

  延长研究生学制对提升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不能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唯一选择。延长学制只是时间上的延伸,若不能改变“批量生产”的既有人才培养模式,“学制延长=质量提升”就会成为思维惯性,甚至陷入“时间幻觉”的误区。当前教育体系存在导师资源不足、科研经费短缺、平台资源有限等问题,以及学术型培养模式“一刀切”的弊端,这些都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放眼全球,研究生教育已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学制设计的核心在于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和资源保障机制。若能保证高质量完成培养方案,学习时长就不应成为唯一评价标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层路径在于:建立科学的分流培养体系,打破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同质化的困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过程管理制度,如推行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完善课程设计、实施年度评估、推动企业项目深度参与培养等。唯有如此,学制调整才能从“时间调节器”转变为“质量助推器”。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