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断儿童电话手表的“鄙视链”
2025-07-25 09:30:30
作者:王佳怡

黎青 作
当孩子举着同桌的电话手表,眼睛发亮地说“它能拍蝴蝶翅膀上的纹路,还能建群聊,我也想要”时,电话手表已经悄悄从最初的“安全工具”变成集社交、娱乐、学习于一体的“腕上神器”。家长们心里的天平开始摇摆——这到底是守护安全的硬核刚需,还是孩子融入集体的社交门票?(7月23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一枚小小的手表,折射出的不仅是家长对子女安全的焦虑,更是一面映照当代儿童成长困境的多棱镜——在便利与沉迷、社交需求与物质攀比之间,如何为孩子找到平衡点,成为每个家庭必须解答的问题。
现代城市空间中,儿童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大,学校、培训机构、商场等场所成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景,传统“家门口玩耍”的安全边界被彻底打破。当家长无法时刻守护在侧,即时通讯需求便催生了电话手表的第一波购买热潮。随着产品功能的迭代升级,电话手表逐渐演变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腕上智能终端”。这种技术赋能本应是缓解家长焦虑的利器,却因功能泛化模糊了工具与玩具的界限,让原本简单的安全诉求演变成复杂的教育难题。
在社交层面,电话手表正在重塑儿童的交往方式。当班级同学间形成“小天才”与“非小天才”、“高端款”与“基础款”的隐形鄙视链,电话手表已超越工具属性成为社交货币。孩子们尚未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极易将拥有的外在物质与内在价值画等号。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手表内置的社交功能缺乏有效监管,陌生人添加、不当言论等问题频发,将本应纯净的童年社交空间异化为微型成人世界。当孩子们为“谁的手表能连wifi”而攀比,技术已悄然扭曲了儿童对友谊本质的理解。
破局之道或许在于找到手表本身安全和社交的平衡点。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在产品设计阶段便植入“儿童友好”理念,通过技术手段屏蔽不良信息,而非单纯追求功能堆砌与利润最大化。教育工作者可借鉴“手表驿站”等管理方式,将电话手表的使用场景限定在某些区域,帮助儿童形成不依赖手表社交的理念。家长更需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制定明确的使用公约,如“睡前一小时交还手表”等具体规则,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引导孩子理解社交的本质是情感联结而非物质展示,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价值认知。
这场关于电话手表的讨论,本质上是数字时代儿童成长方式的深刻反思。当孩子能够自主决定何时用电话手表记录作业、何时关闭社交功能专注学习时,他们便真正获得了数字时代的重要技能:在使用工具与社交之间找到平衡点。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