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评 > 正文

“博主骂游戏”获客,一门生意罢了

2025-07-23 08:51:31

作者:陈广江

黎青 作

  “游戏害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吗?”“国外发明游戏让中国孩子去玩,消磨中国孩子的意志”“暑假是习惯改变的黄金时期,再不救孩子就晚了”……近日,随着暑假的到来,不少短视频平台开始频繁推送这类号召家长一起来抵制游戏的视频。但记者调查发现,表面骂游戏,实则为卖课,“骂游戏”已成为一门生意、一项产业。 (7月21日新黄河客户端)

  提及网络游戏,不少家长恨得牙根痒痒却又无可奈何。“游戏害人论”由此有了市场。这些博主自称“老师”,用激烈言辞、痛心疾首的语气抨击游戏是“精神鸦片”,声称玩游戏“毁了中国一代孩子”。一些家长对此深信不疑。但事实上,“醉翁之意不在酒”,骂游戏的外衣下,是收割家长的锃亮“镰刀”。

  据报道,通过短视频传播,将“游戏”与“网瘾”“叛逆”“无可救药”等词汇绑定,精准捕获家长群体,再将孩子送入网戒机构,已成为当前“反游戏”产业生态的关键一环。“给我×个月,还您一个好孩子”,机构的这句口号成了部分家长的“救命稻草”。

  家长们怀着救赎期待掏出积蓄,却往往坠入更大困境——天价课程不仅未能改善孩子状态,反而加剧亲子隔阂。某投诉平台上1800多条投诉便是最直观的证明。相比经济损失,孩子面临的伤害更令人痛心。为达到所谓“矫正”效果,某特训营教官将未成年人头部反复按入水中,还美其名曰“心理突破”,给孩子留下难以抚平的身心创伤,甚至出现体罚致死的悲剧。一位曾进入训练营的学生多年后坦言:“学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人生的毁灭,远比玩游戏多得多。”

  游戏不是洪水猛兽,妖魔化叙事恰恰遮蔽问题本质。教育专家直言,青少年沉迷现象背后,常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或失衡的家庭生态。将复杂教育问题简化为“游戏毒害”,既是对科学认知的背离,更为灰色产业提供生存土壤。一旦“救救孩子”异化为生意经,教育焦虑便成为最易开采的“黑矿”。

  法律人士指出,“反游戏生意”涉嫌虚假宣传、欺诈消费以及滥施暴力等多重违法。尽管如此,“反游戏生意”却越做越大。据报道,截至2025年,全国包含网戒学校、短期训练营、网红讲师等在内的网戒全产业规模估算已超700亿元,甚至连一些网红、大V也不顾吃相地加入其中。

  以救孩子的名义害孩子,不能让这样的黑心生意再继续下去了。整治这条畸形产业链须多管齐下。一方面,监管不可缺席,除严查虚假宣传、欺诈消费等行为外,相关部门还需出台制度明确信息服务与教育培训的边界,对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零容忍”。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应建立焦虑营销识别机制,切断违规导流路径,严惩违规账号特别是大V,形成震慑效应。

  对部分家长而言,保持理性、清醒尤为重要。与其将孩子推入未知的训练营,不如从理解与陪伴开始重建良性亲子关系。父母的爱,才是孩子走出虚拟世界、拥抱现实生活的真正良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