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市场“变形”,给民生放行
2025-07-23 08:50:31
作者:郭元鹏
天刚蒙蒙亮,阳光100凤凰街广场已经热闹起来。晨练的老人、赶早市的阿姨、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在这里交汇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这个曾经让城管头疼的“马路市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周边8万居民的“幸福集市”。
(7月21日《济南日报》)
当彩色帐篷整齐排列、“便民助农益站”里南山老李安心卖菜、居民李阿姨笑着说“城管成了服务员”,这个由“马路市场”转型而来的“幸福集市”,不仅化解了“摊贩被撵、市民不便”的城市顽疾,更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城市文明的有序管理与市井业态的烟火气,不应对立,而应融合共生。
昔日马路市场是城市管理中的一道难题:摊贩占道经营、垃圾遍地,城管一来便四散奔逃,执法稍松又死灰复燃。这种“围堵式”管理虽维护了表面秩序,却既伤及摊贩生计,又切断了市民便利。而阳光100凤凰街的蜕变,始于管理思维的转变——不再将摊贩视为“麻烦制造者”,而是当作“民生参与者”。
“五定管理”的实践颇具智慧:定时定点划定经营边界,定人定保洁保障秩序,“按米收费”“免费摊位”的灵活政策,则为小商贩预留生存空间。果农无需再“沿路叫卖被撵”,下岗职工在此重获生计,退休老人借此充实生活——小小的集市,成了连接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的纽带。事实证明,城市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平衡的艺术:给予摊贩合规摊位,他们会自觉维护秩序;赋予市民家门口的便利,城市便多了一份烟火气的温暖。
过去,部分城市管理过度追求“一尘不染”的表象,却忽视了市民对便利实惠的本质需求。幸福集市的成功,在于跳出“唯美观论”的误区,用精细化管理让“便利长在规矩里”。“便民助农益站”既解决农民进城卖菜难题,又让市民享受平价果蔬;专业团队日常管理确保垃圾及时清运、纠纷妥善化解,避免了“一放就乱”;更难得的是,将“人情味”融入规则之中,让集市超越了“买卖场所”的功能,成为邻里社交空间。这种场景戳中了人们对“宜居城市”的核心期待:城市不仅需要光鲜建筑,更要触手可及的温暖。
“一场早市,半城烟火;小摊位里,藏着大民生。”马路市场的转型,考验的不是“能不能管”,而是“愿不愿换位思考”——摊贩需要有尊严的生计,市民需要便捷的生活,城市需要有序的活力,这三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精细化设计实现共赢。这才是最珍贵的“城市美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