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 正文

文旅“宠客”:有边界,才长远

2025-07-18 12:01:11

作者:陈广江

  □陈广江

  暑期来临,各地为打造“宠客地标”使出浑身解数。当文旅部门以“超预期服务”争夺游客青睐时,“山西大同环卫工翻8吨垃圾为游客找手表”一事,却让这场“宠客竞赛”陷入争议。类似情况其实并非孤例,青海西宁曾倡议党员干部“让车位、邀游客回家”,最终因抵触声浪修改表述。有专家指出,城市应该明确公共服务边界,边界内尽责服务,边界外鼓励服务。(7月17日《南方都市报》)

  “宠客”也是一项技术活,宠得合理得当,可收获多赢之效;反之,则可能出力不讨好,在舆论场上陷入尴尬和被动。从环卫工翻8吨垃圾寻找儿童手表,到倡议干部开放私宅接待游客,这场竞相“宠客”的竞赛,正显露其深层隐忧。无边界的“宠客”如同不设防的堤岸,终将在汹涌的流量中溃决;真正的待客之道,须以理性为尺,在清晰边界内释放善意。

  “宠客”失度,首先表现为公私领域的混淆。要求基层人员承担额外的职责,或鼓励干部让渡私人空间,此类做法模糊了公共服务与私人付出的界限,本质上是将公共成本转嫁给无力拒绝的个体。高温下翻垃圾被树为“服务标杆”,私宅开放被标榜为“待客之道”,不仅潜藏权益侵害风险,还扭曲了公共责任的伦理基础。此类“宠客”实为责任错位,以个体权益让渡换取城市形象的提升。

  更值得深思的是公共资源的错配。公共资源本应如阳光普照,惠及最广泛人群。为个别诉求过度投入,必然挤占普惠性服务空间。倾注巨量人力翻找一块手表,受益者仅寥寥数人;动用干部私人空间解决游客住宿,更将本属市场调节的领域纳入公共范畴。这些行为背离了公共资源的公平与效率原则,亟须建立“成本—收益”与“公平—效率”的评估框架。公共服务绝非无限责任,每项投入都需接受公共性与普惠性的检验。

  文旅宣传同样需在边界内谨慎运作。某些“正面宣传”之所以引发舆论反噬,恰恰是因为其违背了常识常情常理,将“特事特办”当成了“标准操作”。宣传的初衷是传递真实、可复制的服务经验,而非制造“特例”噱头。城市的口碑源于扎实的基建、规范的监管和人性化的服务,而非一时的话题热度。正如专家所言,“理解网民朴素的道德直觉”,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

  为“宠客”设边界,并非怠慢游客,而是构建可持续的服务生态。对游客而言,确立责任共担意识尤为重要,出行前的必要准备是不可或缺的公民素养,而非全然依赖公共资源兜底。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在确保基础公共服务到位的前提下,更应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比如,优化官方失物招领体系提升寻物效率,鼓励发展市场化专业服务填补需求空白。此类制度性安排,才是文旅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总之,“宠客”的本质,是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优化公共服务,而非无原则地满足个体诉求。文旅部门应在“尽职服务”与“过度迎合”之间寻找平衡点:边界内,以标准化服务保障游客权益;边界外,以市场机制满足个性化需求。唯有如此,“宠客”才能真正转化为“人心红利”,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持久源泉。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