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评 > 正文

“新打螺青年”重塑制造业人才标准

2025-07-15 08:20:37

作者:熊丙奇

黎青 作

  浙江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23年末全省制造业拥有超1380万从业人员。专家估算,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超50万人,岗位涵盖生产、研发、仓储、销售、管理等。进入工厂的他们,年轻、有文化、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他们自称“打螺(丝)青年”,但大多从事的不是传统概念的体力劳动,而是技术和知识含金量较高的操作、研发等岗位。(7月13日中国青年网)

  车间里的“新打螺青年”已非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他们活跃在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操作与研发岗位,用实际行动证明:现代制造业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群体特征折射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从中低端向高端智慧制造跃迁,关键在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

  当前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面临结构性矛盾。2021年《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超六成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主要担忧集中在工作环境差、发展前景有限、薪资待遇低等方面。这种就业预期偏差导致制造业陷入“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升级滞后的企业难以提供符合高素质人才期望的岗位,进一步削弱了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借鉴德国“双元制”开展技能人才培养,但“双元制”在我国遭遇水土不服。职校学生实习常被质疑为廉价劳动力,根源在于传统制造业提供的岗位技术含量不足。反观德国成功经验,正是高端制造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这种市场驱动的模式表明,只有当制造业升级到需要复杂技能支撑的阶段,产教融合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智能制造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产业人才格局。人社部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2035年这一数字可能攀升至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新打螺青年”作为技术型、创新型、综合型的新职业群体,既需要扎实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人才转型需求正在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从“学校热企业冷”转向双向奔赴。

  为获得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包括编写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职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等。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人才,更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当更多智能制造企业为技能人才提供体面高薪的岗位时,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将逐步消解,教育焦虑与学历内卷也将得到缓解。

  以“打螺青年”为代表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制造业的劳动力价值标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