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岂能成为“高考奖励”
2025-07-10 09:21:11
作者:焦小超
进入暑假,不少医院皮肤科、整形美容门诊里多了很多准大学生的身影。“医美是高考奖励。”社交平台上,关于“高中毕业生如何微整形”的话题引发关注,并且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7月8日光明网)
高中毕业生扎堆医美,其背后涌动的绝非单纯求美诉求,而是社会审美偏见、教育功利化倾向与行业逐利冲动共同催生的“颜值焦虑”浪潮。当颜值经济裹挟青少年成长,亟须以理性之光驱散认知迷雾,让医美回归医疗本质。
当医美被包装成“高考奖励”,折射出部分家长教育理念的扭曲。有家长认为,在外貌上建立优势有利于孩子社交、求职,甚至催促孩子进行微整形。这种将容貌与人生成就简单挂钩的思维,无形中将“颜值至上”的扭曲价值观灌输给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
未成年人生理发育尚未定型,审美观尚在动态塑造中。专家指出,瘦脸针、双眼皮手术等热门项目效果因人而异,且存在严重并发症风险。然而医美机构营销中,这些潜在风险被刻意淡化。他们利用青少年自我认同敏感期,以“即刻变美”“轻松逆袭”等话术精准捕捉焦虑,将复杂医疗行为降格为冲动消费。当“微整形没有风险”的错误观念被广泛传播,其背后暗藏的血管栓塞、皮肤坏死甚至失明等各种可能的并发症就被巧妙遮蔽起来了。
这波“医美热”也敲响了美育缺失的警钟。当社会对“美”的认知日益狭隘化、标准化,“白幼瘦”成为唯一模板,青少年怎能不陷入容貌焦虑?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下,美育课程往往被置于边缘地位。当教育评价体系过度聚焦学业分数,相对忽视了学生心灵滋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部分青少年在经历长期高压后,选择通过医美手术寻求所谓“蝶变”——这一现象本身,何尝不是对当前美育缺失的一种折射?
化解这股非理性医美热潮需多方协同发力。家长应放下“以貌取人”的功利思维,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审美观:青春之美在于自然、健康与活力,而非千篇一律的“人造美”。教育部门需将审美教育纳入德育体系,引导学生认识多元之美,培养内在自信;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杜绝违规向未成年人营销、实施医美项目的行为,守住医疗安全与伦理底线;媒体则应抵制“容貌焦虑”传播,更多展现奋斗者、奉献者的精神风采。
青春宝贵,不应被医美绑架。让我们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审美观,以自信和才华书写青春篇章。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美是多样的,每张青春脸庞都有独特的魅力,无需过度雕琢,自会绽放光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