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泉声 > 正文

聊“天”消暑,高温打开济南人的“话匣子”

2025-07-08 08:13:22

作者:肖明君

  “我与烤肉只差一撮孜然面”“三面环山热量积聚,这不就是空气炸锅吗”“老舍写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唯独没写《济南的夏天》,可能外出避暑了”……济南近来连日高温,盛夏酷暑不仅考验城市的耐热能力,更在网上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市井文化——“高温幽默”。网友认为,“天热”是刻在济南人骨血里的谈资,也是打开话匣子的钥匙,是拉家常的由头,更是一代又一代济南人用烟火气写就的消暑经。

  天气凉了、冷了、热了,下雨下雪霜冻……再平常不过的聊天行为,就成了实打实的聊天气。有人分析过,天气话题其实是一种“社交软启动”策略。有位人类学家说过,陌生人交往时,必须依赖一个中性话题维持安全距离。毫无疑问,聊天气是再合适不过的“中心话题”了。有研究显示,大部分人87%的初次对话是以天气开场的。原因无他,聊天气首先是“零立场”的,没有思想包袱;其次是“可共情”的,毕竟大家都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再就是“低风险”的,这个话题基本没有价值观冲突。

  大家可能问,济南人的开场白不都是“吃了吗”这句神问候吗?实际上,在街头招呼一句“今天出门不亚于铁板烧啊”,真实用意是用“高温梗”替代“吃了吗”的传统问候。这既维持了我们这片地域中熟人社会特有的交际润滑,又规避了隐私冒犯的风险,非常完美!

  实际上,济南人聊“天”,并不是“干聊”的,而是有一套完整符号系统的,并且跟消暑场景捆绑在一起,起到聊天消暑的奇效。比如,济南人喜欢“以热攻热”,清晨一碗热乎乎的甜沫,或者一碗烫嘴的热茶,街坊四邻坐到一起,边喝边聊,排排汗就浑身清爽;再就是午间的麻酱凉面、傍晚的扎啤小烧烤,这些时令饮食不仅是降温手段,更是市井文化中特有的“清凉剂”。在街头特有的“啤酒摊文化”中,简陋的塑料桌椅、成桶的散装啤酒、搭配的毛豆花生……你不觉得这是一种泉城特有的平民主义消夏美学吗?

  还有人分析,当下济南人的社交式避暑行为,还体现了对现代性的调试。一般而言,泡在空调房里是一种现代解决方案,选择在曲水亭街摇扇乘凉则是另一种文化选择。这种偏好揭示了济南这个城市既不拒绝现代科技,也非常珍视传统避暑方式中的人际互动。对于职场倦怠、生活倦怠的现代人,济南的避暑文化提供了一种深度释放方式,提倡在慢节奏中恢复人的本真。在胡同口摆上象棋、泡一壶茉莉花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题,这种“浪费时间”的惬意,可能恰恰是我们需要珍惜的。

  聊“天”消暑,高温天打开了济南人的“话匣子”。这种避暑文化折射出城市的独特调性,也展现出市民生活的韧性。务实而不失情趣,传统而又包容现代。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高温时,这套文化资源显示出惊人的适应性。它提醒我们,城市的韧性不仅存在于基础设施中,更存在于市民的文化记忆和日常实践里。夏日炎炎,出来聊聊“天”,在漫谈中寻找谈资,打开社交,身心纳凉,这应该是每个济南人在这个季节需要被激活的生命本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