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为政务App划“禁区”让基层卸下“指尖重担”

2025-07-08 08:11:41

作者:焦小超

  近日,江苏省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管理质效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其中明确要求,杜绝省级以下重复建设政务App,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7月6日《新京报》)

  政务App的初衷是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但部分地区陷入“数字政绩”怪圈:一些地方和部门盲目追逐“数字崇拜”,将App数量视为“创新”标尺,甚至把建平台等同于工作完成,导致App功能同质化、数据割裂、各自为政。基层干部被迫在多个App间频繁切换、重复录入,负担剧增;群众需下载多个App,操作繁琐、重复提交信息。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既浪费行政资源,更损害政府公信力,背离技术赋能治理的本意。

  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正是对这一乱象的纠偏。江苏新政以制度刚性破除形式主义积弊,构建了“疏堵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务App“户籍制”管理、强制迁移归并等硬约束,从源头遏制增量、消化存量;以“苏服办”省级平台为枢纽,向下开放使用权限,打造“一站式入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政明确“未整改到位的,不再安排下一年度运维经费”,以真金白银的刚性约束确保政策落地。

  政务App治理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塑政府与群众的连接方式。技术应用的本质是便民而非炫技。江苏通过整合分散App至统一平台,以“减法”撬动“乘法效应”:办事入口集中、数据跑动高效、服务体验流畅。这一改革也为全国提供了启示:治理现代化需要“制度智慧”。一方面,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将群众满意度、办事效率等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杜绝“重建设轻实效”倾向;另一方面,要满足特殊群体需求,保留线下服务渠道,推动适老化改造,让技术红利惠及所有人。

  整治“指尖形式主义”,不能止于关停App。江苏的探索表明,只有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其一,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政务数字化建设的边界与标准,避免“一禁了之”后的反弹回潮;其二,强化技术赋能,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优化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录入;其三,培育理性政绩观,为基层干部松绑,激发服务创新活力。

  政务App的“瘦身革命”,本质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治理革命,是为基层减负、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的务实之举。期待江苏的这一创新实践能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让政务服务真正回归便民、利民、为民的本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