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消暑神器”变为“伤人利器”
2025-07-08 08:09:53
作者:苑广阔
夏日酷暑,防暑降温成为多数人的一种刚需。而南宁消防部门的一组实验视频引发广泛关注:杀虫气雾剂遇明火瞬间形成火舌,降温喷雾使衣物迅速燃烧,密闭空间内喷雾导致爆燃……这些看似平常的夏日用品,竟隐藏着如此惊人的安全隐患。在高温天气持续侵袭的当下,这组实验无疑给公众敲响了警钟——追求清凉舒适的同时,必须时刻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
现代生活中,各种“消暑神器”层出不穷,从传统的花露水、清凉油到新型的降温喷雾、冰感湿巾,商家们不断推出所谓的“黑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往往标榜“瞬间降温”“持久清凉”等功效,却鲜少在醒目位置标注其化学成分及潜在危险。南宁消防的实验揭示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事实:许多降温产品含有乙醇、丁烷、二甲醚等高度易燃物质,一旦接触明火或在密闭空间积聚,极易引发火灾甚至爆炸。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这些“消暑神器”的夸大宣传。网红博主们演示着“三秒降温”的惊艳效果,却只字不提安全事项;电商平台上“夏日必备”的营销话术铺天盖地,产品风险提示却需要放大镜才能找到。在这种氛围下,消费者很容易形成“便捷至上”的使用习惯——在车内密闭空间大量喷洒、靠近火源使用、随意存放等危险行为屡见不鲜。南宁消防模拟的车内爆燃实验,正是对这种日常行为的严厉警示。
面对这种情况,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势在必行。对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加强对这类产品的成分标注管理,强制要求易燃警示标识达到足够醒目程度;对商家来说,应主动履行安全告知义务,不能为追求销量而淡化产品风险;媒体和社交平台则应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纠正片面宣传。但最重要的,还是每位消费者自身安全意识的觉醒——购买前仔细阅读成分说明,使用时严格遵循安全指引,存放时避开高温火源。
古人消暑,多用蒲扇轻摇、凉茶慢饮,虽效率不高,却胜在安全稳妥。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但任何便利都不应以安全为代价。在这个夏天,让我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清凉,又保持对风险的清醒认知。记住南宁消防实验中的那团火焰,它烧掉的不只是一块布料,更是我们对“消暑神器”的盲目信任。安全降温,从认清风险开始,从改变每一个危险习惯做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安度炎夏,远离那些隐藏在清凉背后的危险火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