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评 > 正文

过度刷手机会“脑腐”?无需恐慌但也别轻视

2025-07-08 08:06:56

作者:陈广江

黎青 作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核心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可能导致“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智能手机。 (7月7日《半月谈》)

  “脑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上百年前,但真正引发关注并被广泛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去年12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一词评选为年度词汇,引发全球热议。所谓“脑腐”,是指因数字信息尤其是社交媒体低质信息过度输入而导致精神和智识状态衰退的现象,比如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退化等。

  虽然“脑腐”的使用频率一度激增,但学界对此仍有一定争议。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载体,屏幕与纸张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不宜夸大刷手机等屏幕使用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必过度恐慌。但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人们应当合理地、聪明地使用屏幕,过量摄入低质信息对人的认知发展有害,对大脑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尤甚。

  这一代青少年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一睁眼便与智能手机共生。当“脑腐”一词裹挟着焦虑进入公共视野,实际上已拉响了警报。比如,因过度使用手机,部分青少年出现了表达失语等现象,面对壮丽山河只能感叹“绝绝子”,心情低落只会用“emo”概括。更令人担忧的是,因过度刷手机,部分青少年产生了依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导致精神萎靡甚至发展成抑郁症,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对此,不少家长深有体会。

  事实上,过度刷手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手机依赖症”也好,“脑腐”也罢,可能关注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形象描述了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病症”。一方面,手机功能实在太强大,让人停不下来,以致大脑“超载”;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机制带来“信息茧房”,将人的认知视野囚禁于一隅之地,限制了思考能力。成年人尚且无力抗拒,何况是孩子?好在“脑腐”并非不可逆,通过科学管理“数字摄入”、重建健康生活习惯,大脑功能可恢复张弛有度的“弹性”。比如,家庭和学校应协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限制使用时长和频次,划定“无屏幕时段”,鼓励青少年多参与户外运动和社交活动;通过纸质书阅读、逻辑思维游戏等方式,培养青少年的持续思考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

  从长远看,以法治之力为未成年人搭起健康“防护网”才是根治之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强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除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外,国务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还明确提出,学校、家庭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同时,该条例以“网络沉迷防治”专章明确了学校、监护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等各方的法律责任。

  总之,对于“脑腐”,不必过于焦虑、恐慌,但要保持警惕,拿出积极主动的作为,避免青少年在数字迷雾中迷失心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