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生活常识课”应是高校育人标配

2025-07-01 11:34:58

作者:木须虫

  □木须虫

  大学生平时从哪里获取生活常识,是否需要学校开设一门常识课?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6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对“生活常识课”的热切期待,折射出成长阶段的必然需求。从“父母包办”到独立生活,大学生活带来的不仅是自由,更是责任。医保报销流程如何操作?租房合同暗藏哪些陷阱?求职时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生活常识的缺失让许多学生陷入迷茫。这些现实困境印证,生活常识并非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独立生活的“刚性需求”。南京传媒学院《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秒没”的盛况,正是学生需求的直观体现。课程中涵盖的医保使用、租房安全、职场入门等内容,如同为初入社会的青年点亮一盏明灯,帮助他们避开暗礁、少走弯路。

  不过,生活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课程难以解决全部需求。生活如浩瀚海洋,课程内容只能覆盖普遍共性问题,而个体在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往往需要个性化指导。比如,有人需要心理疏导化解社交矛盾,有人需要法律援助应对租房纠纷,有人需要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

  因此,完善生活指导服务必须将生活自理教育、劳动教育、婚恋教育、就业指导等有机结合,构建起立体化的支持网络。辅导员应成为学生身边的“生活顾问”,心理咨询、法律咨询、职业规划等专业服务需常态化供给,让青年在遇到难题时能及时获得权威专业帮助。

  从更深层次看,完善生活指导服务是高校育人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完整人格的摇篮。当大学生因生活技能缺失而陷入困境时,其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响。高校唯有将生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例如,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自理能力,通过婚恋教育引导情感处理,通过就业指导衔接社会需求,这些多维度的支持将助力学生从容应对生活挑战。

  期待“生活常识课”热度持续升温,从选修课逐步发展为高校育人标配;更期待高校加快完善学生生活指导服务,构建完整体系。当课程与咨询、指导、实践形成合力,当生活教育融入育人各环节,青年学子方能真正实现从“校园小白”到“社会达人”的蝶变,在人生的新阶段踏出稳健而自信的步伐。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