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砖家”谁来管一管?
2025-07-01 11:33:09
作者:李娜
黎青 作
医美博主顶着“专家”头衔推荐项目,却拿不出资质证明;财经“大V”分析市场趋势,实则满嘴跑火车;某些机构批量起“素人号”,进行统一运营……现在,越来越多人上网寻求专业建议,这给了部分人“李鬼扮李逵”,甚至借机造谣传谣的可乘之机。这些网上的“砖家”谁来管?(6月30日《人民日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专业建议的重要渠道。然而,一些“李鬼”却借此机会,扮起了“李逵”,以“伪专业”信息充斥网络,误导公众。“假学姐”“假高管”“假专家”等虚假人设屡见不鲜,从医疗到金融,从农业到教育,各个领域都深受其扰。
“伪专业”现象的泛滥绝非偶然。医疗领域的“视力恢复技巧”、金融领域的“投资天才”、农业领域的“防虫神器”,这场“人设狂欢”背后,是流量利益的疯狂驱动与新技术降低造假成本的双重发酵。当“人设”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专业”沦为随意粘贴的标签,这些“伪专业”信息不仅干扰正常舆论生态,更在暗处持续滋生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重点领域的“伪专业”信息危害尤甚。金融领域的谣言足以扰乱市场秩序、动摇投资信心;农业领域的伪劣农资信息不仅榨取农户血汗钱,更可能摧毁一季收成;医疗领域的虚假健康建议,则直接威胁公众生命健康。这些领域的虚假信息一旦扩散,后果远比普通谣言严重得多。
根治这些乱象,需突破“被动回应”的窠臼,走向“主动预防”与协同治理。这既需要平台以技术治理的锐利之剑斩断谣言传播链,也需要专业机构主动破除信息迷雾、抢占舆论高地,更依赖执法部门完善监管体系、强化法律威慑。
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特别强调整治“自媒体”发布的不实信息,尤其是干扰舆论、误导公众,不做信息标注、内容以假乱真,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问题。目前,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治理实践已取得积极进展。首批“涉企网络辟谣工作直联点”试点正式启动,标志着权威专业力量开始主动出击。各领域头部单位正充分发挥其专业权威优势,协同网信部门、主流媒体平台主动发声、及时澄清,“冒牌货”将失去生长的空间,其精心构筑的信息壁垒也将被逐步瓦解。同时,监管部门、平台企业与专业机构的联动处置机制与高效辟谣响应,将编织一张更紧密的防护网络。
信任是知识传播的基石,更是社会高效协作的润滑剂。当专业话语被流量劫持,当知识传播沦为“人设表演”,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信息质量,更是社会协作的信任根基。当每一个主体都坚守职责边界,当虚假人设再也无法在阳光下立足,网络信息的清朗天空才能由共治走向共享,最终照亮每个网民寻求真知的希望之路。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