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志愿填报服务,能买来好前途吗?
2025-07-01 11:24:27
作者:陈砚
随着今年各地高考分数的陆续公布,填报志愿成为当下考生及家长的重中之重。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网络平台上涌现大量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主要包括一对多咨询、一对一指导两种模式,部分平台还推出“套餐式服务”,收费标准依据咨询内容的不同,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6月30日《法治日报》)
志愿填报为何成了“香饽饽”?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填报规则不断变化,地域性政策差异、院校历年分数、专业就业前景等信息整合难度大;就业竞争持续加剧,专业选择被视为职业发展的“首张门票”;新科技革命催生新兴职业,高校专业设置持续调整……多重压力下,家长和考生对专业服务的需求飙升。相关报告显示,超九成考生愿借助专业服务规划志愿。
然而,市场乱象丛生。部分机构利用“滑档退档”“志愿没填好毕业即失业”等话术制造焦虑,假称有内部关系,承诺“百分之百保录取”,甚至伪造资质、包装“名师专家团队”。记者调查发现,有机构喊着“5000元保你上本科”,实际服务却是让考生自己删减学校名单;4.9元的AI填报软件推送的全是教培机构链接;更有大机构将服务外包给小公司,考生交钱后才发现对接的根本不是“专家团队”。
这些机构为何敢“坑”?症结在于利用家长的信息差与焦虑。“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观念下,家长怕一步错毁前程,而现有公共服务虽提供免费指南,但在精准匹配个体需求、提升服务可及性方面仍有不足,且宣传不够,家长“不知道、不会用”。部分机构抓住漏洞,用AI生成模板化建议,或让外包员工照本宣科,更恶劣的是许多机构合同暗藏“不能退款”的霸王条款,即便服务注水,家长维权也难。
如何破除乱象迷局?首先,打破信息差。教育部近期发文要求,各地要持续完善本地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充分运用多种宣传媒介,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志愿填报服务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在当前志愿填报的关键期,各高校正通过发布招生政策、举办线下咨询会等方式,向考生和家长详细解读录取规则、课程体系、就业平台等重要信息。考生和家长应主动关注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官方渠道发布的权威信息,善用教育部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查询学科评估、就业质量报告等数据,理性参考AI志愿填报信息,提升决策效率。
其次,给机构套上“紧箍咒”。当前机构准入门槛低,租几间房就敢自称“专业团队”,部分“顾问”连高校招生规则都不清楚。市场监管、教育部门应联合出台资质认证标准,要求机构配备教育学、社会学专业背景的专职顾问,公开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和经第三方验证的成功案例;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虚假宣传、服务外包、欺诈消费者的机构,罚款并公示,使其彻底失去市场。
再者,得用技术手段防套路,让虚假宣传现原形。AI填报软件之所以能骗人,就是因为家长分不清“官方数据”和“AI生成内容”。可以要求所有志愿填报类软件、平台必须标注“数据来源”,如果是AI生成的建议,必须明确标识“仅供参考”字样。此外,推广“服务过程留痕”机制,机构与考生沟通的聊天记录、推荐的专业名单、服务时长等,必须通过平台系统留存,一旦发生纠纷,这些记录能作为维权证据。
高考志愿填报关乎考生未来,容不得“李鬼”横行。那些收着高价、提供“注水服务”的机构,该好好治治了;那些把责任推给外包公司的大机构,也该给考生和家长一个交代。只有让“信息透明”取代“信息焦虑”,让“专业服务”取代“坑人套路”,才能真正守护好考生的未来。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