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高校转专业更自由,还需兴趣优先吗?

2025-06-30 13:42:31

作者:熊丙奇

  □熊丙奇

  前段时间,多所高校陆续发布招生政策后,不少家长和考生对并非今年新推的“转专业政策”的关注度持续攀升。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不少高校转专业政策相对宽松,比如,普遍实行“转出不设限”或“多次申请机会”政策,部分院校甚至允许跨学科转专业。今年,又有一些高校进一步“松绑”了转专业政策。(6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对此,有人建议考生“先不必太在意专业,进大学后再换。”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虽然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为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机会,但填报志愿仍需基于兴趣与能力,谨慎选择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因为“零门槛”转专业不等于“零难度”转专业。

  考生与家长需深入理解转专业政策。如今学生可更自由地申请转专业,体现了高校尊重学生意愿的开放态度。这一政策有助于学生入学后匹配更适合的专业,提升学习满意度,同时倒逼学院重视专业建设,通过竞争优化教学资源。但需注意,转出自由不意味转入必然成功。各专业接收名额有限,且需通过考核筛选,学生需在学业规划中预留充分准备时间。

  实现转专业政策的育人价值,需要高校与学生“双向奔赴”。对高校而言,推行“零门槛”政策不应仅作为招生噱头,而应纳入整体人才培养改革。一方面加强学业生涯指导,帮助新生了解专业设置与自身适配性。当前许多学生因缺乏专业认知依赖父母选专业,后续易出现兴趣不符的情况。提供转专业的机会,是赋予学生探索与纠错空间,避免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而所谓“热门”也未必适合每个人。另一方面需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冷门专业教学质量。家长与考生对冷门专业的顾虑,本质是对教育质量与就业前景的担忧。唯有各专业均衡发展,才能扭转“唯热门论”倾向。

  对学生而言,转专业是探索兴趣的途径,而非逃避现实的捷径。政策赋予的自由度,旨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正契合的方向,减少志愿填报时的盲目性,激发学习动力。但需明确,转专业仍需通过严格的考核,这相当于一场“二次高考”。若缺乏清晰目标与充分准备,仅寄希望于政策提供的便利,最终可能错失机会。

  因此,考生填报志愿应立足“知己知彼”原则:分析自身兴趣与能力,结合分数合理定位,避免盲从他人推荐的“好专业”。高考志愿不仅是选择学校与专业,更是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关键步骤。转专业政策提供的弹性空间,可将其作为学业发展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盯着转专业政策选大学。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