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屏幕中的形式主义”坚决说不
2025-06-04 07:51:19
作者:王琦
2025年,浙江省部署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单位自查、财政排查、纪委筛查方式,对全省各级各单位公务视频、PPT等情况进行大排查、大起底,全面摸清底数、掌握情况、督促整改,推动全省公务政务活动中的视频、PPT“减量、减费、减负”,同时向社会公开通报相关典型问题,形成震慑效应。(6月3日《中国青年报》)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屏幕成为信息传递与工作展示的重要载体。然而,“屏幕中的形式主义”却如暗流涌动,侵蚀着政务工作的效率与公信力。浙江省部署开展的“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为整治这一顽疾提供了有力范本,彰显出坚决向“屏幕中的形式主义”说不的决心。
“屏幕中的形式主义”看似新潮,实则与传统的形式主义如出一辙。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公务活动中过度依赖视频、PPT等形式,将其作为展示政绩的“花瓶”。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实地调研、倾听民声,而是坐在会议室观看精心剪辑的视频汇报;开展督查检查考核,不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仅凭视频中的“完美画面”打分评价。这种做法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制作视频、PPT上,无暇顾及实际工作。长此以往,政务工作将陷入“重形式、轻内容”的怪圈,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浙江省此次专项整治行动精准发力,直击要害。明确规定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各部门开展活动等不得以观看视频方式听取汇报,不得将视频制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原则上不以视频方式汇报工作等,从源头上铲除了“屏幕中的形式主义”的滋生土壤。同时,要求对外宣传交流、政策解读等视频制作要面向市场、追求实效,勤俭节约、务实管用,防止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这些举措既体现了对政务工作本质的回归,又彰显了对公共资源的珍惜与合理利用。
在整治过程中,浙江省还注重加强管理监督。按照“谁制作、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视频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加强对公务视频制作使用的财会监督、审计监督,防止铺张浪费和费用转嫁。建立健全常态化问题核查通报机制,对违规行为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确保了整治行动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从各地的实践成效来看,专项整治行动已初见成效。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经费压缩、基层宣传干部工作量减轻,还能集中精力打造特色品牌;湖州市南浔区推动取消不必要公务视频,取消PPT汇报要求,助推基层减负;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相关支出大幅精减,借助网红达人宣传实现文旅“出圈”。这些成果充分证明,整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不仅能够为基层减负,还能激发基层的创新活力,推动工作更好地开展。
整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各地不妨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实际,坚决向“屏幕中的形式主义”说不,让屏幕回归其信息传递的本质功能,让政务工作走上务实高效的轨道。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