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论文署名岂能沦为“权力的游戏”?

2025-05-26 08:53:55

作者:陆高峰

  “我写的论文,为啥要给不认识的人挂名?”对于学术工作者来说,论文署名不是小事,不仅意味着学术的荣誉与责任,更事关评奖、评职称等切身利益。但在现实中,时常有人辛苦写完论文,在署名阶段却被别人“摘了桃子”。没贡献还“硬蹭”署名、贡献不够却强行“升咖”……论文署名,为何成了“权力的游戏”?(5月24日央视网)

  本来应该按照学术贡献决定的论文署名,如今却变成“权力的游戏”,背后的实质更多是利益之争。

  频频看到论文署名乱象的报道,有父为子署、生为师署、下为上署、夫为妻署,抑或是为陌生人和利益相关人出售、让渡署名权的,甚至将署名作为讨好贿赂上司手段的,各种署名乱象不一而足,成为学术“奇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乱象,并非署名人不了解署名规则,或者不拿署名当回事,而是署名背后暗含着利益、情感和对署名“游戏规则”的妥协。

  如今,论文承载着诸多学术成果发表之外的“不可承受之重”。在现有的一些绩效评价体系中,论文不仅仅代表作者的学术贡献和学术荣誉,而且事关升学、升职、学科、学校评价的荣辱成败。试想,如果一篇论文的署名,能够决定一个科研人员能否评上副高、正高职称,甚至带上各种人才称号的“帽子”;能够决定一个硕士、博士能否毕业,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能够决定一个中学“学术天才”能否挤过高考的“独木桥”,以“特长生”弯道超车的“优雅姿态”顺利进入心仪的顶级名校;甚至能够决定一个学科和高校能否在学科和学校评价中提档晋级。那么,论文的个人和单位署名,怎么能不值得或明或暗地进行权力“操纵”和“分配”一番呢?

  正因为论文在一些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扮演者“不可承受之重”的角色,论文署名成了利益输送和收割的工具。于是,向论文写作和研究不相关的领导、师友、亲属、情侣提供论文署名机会,成了一种表达情感和忠诚的特殊方式,甚至是变相讨好贿赂的巧妙手段。更有一些人为了获得金钱、荣誉或者论文发表带来的利益,而将论文署名权作为商品,暗中进行买卖交易。由此也催生了论文代写、代发,或者美其名曰“学术外包”的黑产业。在过分将论文发表作为学术评价体系的环境下,围绕论文署名衍生的“文”钱交易、“文”权交易、“文”色交易等乱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文署名乱象背后,除利益输送与情感因素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学术期刊不合理署名规则的妥协。一些学术期刊为提高“影响因子”,需要通过发表有较高学术声望作者的论文来提高论文被引用率。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论文作者常被要求将导师列为共同作者或者第一作者。面对这种不合理的署名要求,作为学术发表体系中相对弱势的群体,青年研究者大多只能被动妥协,这种隐性规则严重损害了学术署名的公正性。

  论文署名本应承载学术的责任与诚信——这一基本准则,身处知识生产前沿的学术作者们并非不明白。但在现行学术绩效评价体系与署名规则的挟制之下,他们常因缺乏与既有规则抗衡的实力,在利益、情感与权力的复杂纠葛中进退失据。显然,单靠学术伦理的自我约束,难以根治署名乱象。只有改变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规则,才能有望从根源上解决论文署名乱象问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