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非遗手作成“解压新宠”恰是传承良机

2025-05-26 08:46:03

作者:冯海宁

  当前,与非遗相关的手作日益受到大众欢迎,既催生出一些新业态、新职业,又成为许多年轻人获取情绪价值、消解压力的“良方”。某社交平台数据显示,每秒就有一个人在搜索“非遗”,每一分钟便会有3篇与非遗相关的内容诞生。这些浸润历史温度的老手工艺,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助力都市人在繁忙生活中寻得一份悠闲。 (5月24日中国新闻网)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全国各地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不少非遗传承人通过开设线下体验店,让更多人以参与实践的方式接触非遗技艺。以天津为例,本地平台搜索“手工体验”,相关线下门店超50家,店内普遍开设两至三小时的技艺课程,成为市民触达传统手艺的便捷途径。

  这类课程不仅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而且参与非遗手作也让年轻人受益匪浅。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年轻人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以新闻中的田静为例,她通过非遗手作排解办案积累的压力,在金丝线描的专注中逐渐放松身心——这恰是非遗手作治愈功能的生动体现。

  非遗正让年轻人越来越“上头”。除了在非遗手作店体验,年轻人还通过观看非遗直播、购买非遗商品等方式了解传统文化。非遗手作成为“解压新宠”,是因为非遗有了更多实质功能,它不仅能满足物质消费需求,更具备精神治愈功能——缓解焦虑、排解压力。当非遗手作以其独特的解压功效吸引年轻人主动参与,这恰恰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也就是说,年轻人通过体验非遗手作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非遗“传承人”。尽管这种传承没有经过正式拜师收徒程序或仪式,但当年轻人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在非遗手作上,实际上已经变成了非遗传承人。

  这对非遗从业者与有关部门形成重要启示:非遗传承必须紧跟时代需求,不断拓展功能边界。从情绪价值到解压功效,这些新认知正在打破非遗与现代生活的隔阂。非遗传承人需善用创新思维挖掘更多价值维度,如文旅融合、美学教育等,职能部门则需通过政策引导降低年轻群体接触门槛,如校企合作、节庆体验等。就像新闻中天津某艺术中心主理人所说,“大家热情特别高,端午期间我们将再举办一次点翠技艺的体验活动,目前已有40人报名。”当非遗传承遇到年轻人热情高涨,没有理由不实现多赢——只有多赢,非遗才能更好传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