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村滥办酒席要力戒“两张皮”
2025-05-19 07:24:33
作者:何勇海

黎青 作
“五一”假期前后,在西部某地农村地区,村民收到不少酒席邀请函。滥办酒席高峰期,老母猪下崽要办酒,房子装修要办酒,买辆车要办酒,病愈出院要办酒,甚至跳大神也办“消灾酒”……实在找不到理由,就说“为答谢亲朋好友对我家的关心厚爱,特在XX地方略备薄酒一杯”。记者采访发现,部分地方农村滥办酒席之风屡禁不止,不少群众为了人情往来背上沉重经济负担。(5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滥办酒席是个老话题了,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群众对此吐槽不已,不少媒体也对此进行过披露。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大张旗鼓地上演,这种现象实在是不该出现。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部署,全力推动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治理。2019年,相关部门还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2020年5月,民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整治天价彩礼、铺张浪费、随礼攀比等不正之风,足见国家对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
从不少地方的宣传情况来看,治理农村滥办酒席颇具成效。比如媒体报道,不少地方充分挖掘村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积极探寻建立村民积分制管理制度。又如,很多村子把红白喜事贺礼一律不超过1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不准摆烟等文明节俭新风写入了村规民约。
但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外界恐怕很难知晓。比如,某些村规定贺礼一律不能超过一定金额、酒席不能超过一定桌数、不准摆烟等,可实际上到底有没有人突破这些规定呢?即便有人突破了,突破后有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又能否真正执行处罚?村规民约不涉及行政处罚权,除了党员干部违规后可能面临纪律处理,普通群众基本只能接受批评教育。滥办酒席是传统陋习根深蒂固、乡土社会人情泛滥的表现,跟风、攀比心理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又加剧了这种风气,拉动了人情消费快速增长。仅仅依靠批评教育,又怎能撼动这股不正之风呢?
治理农村滥办酒席,必须力戒“两张皮”现象——宣传时热热闹闹,现实中却毫无改变;纸上、墙上成效斐然,社会风气却未发生根本改观。要让相关约定真正从纸上、墙上走进群众的心里,村“两委”可以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平台,讲述移风易俗的故事,大力宣传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而“红白理事会”不能只是提供婚丧事服务,其工作重心应该是积极宣传教育群众。对于简办酒席等乡风文明积分,要提高其附加值,避免沦为“鸡肋”。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要抓好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健全并畅通党员干部请客敛财的举报渠道,定期通报党员干部违规操办酒席典型案例,督促党员干部带头纠正歪风陋习,厚植新风正气。
只有力戒“两张皮”,推动治理滥办酒席工作走深走实、见到实效,才能有效遏制农村的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