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给AI生成内容戴上“紧箍咒”
2025-05-16 16:20:53
作者:高原 王晓楠 颜甲 邵倚天
当下,AI技术呈爆发式发展,为内容创作带来极大便利,但虚假信息也借此疯狂滋生。逼真的AI换脸视频用于诈骗;以地震局口吻发布“某地发生5.0级地震的灾情报告”、生成“某连锁餐饮品牌使用过期食材的暗访视频”脚本……假新闻仅凭几句指令就能炮制;哪吒、敖丙等热门角色被AI技术“玩坏”,出现了大量离谱的魔改视频;“不懂AI将被淘汰”“三天学会AI变现”等口号充斥社交平台;商品评价已经由机器自动生成,不再需要雇人“灌水”,机器人水军无处不在……“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造谣者全然不顾真实性是否得到验证,仅凭臆想,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肆意编造。这些虚假内容混淆视听,冲击着信息真实性,让公众对网络内容的信任摇摇欲坠。
在这种乱象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施行。这一举措,及时给野蛮生长的AI生成内容戴上了“紧箍咒”。
显式标识:所有 AI 生成内容需在显眼位置标注(文字 / 声音 / 图形),比如短视频开头必须有 "AI 生成" 水印
隐式标识:文件元数据中嵌入技术标记,成为数字时代的 "防伪暗纹"
配套国家标准同步实施,统一技术规范
生成平台必须双标齐备,传播平台需技术拦截无标内容
禁止任何篡改 / 删除标识行为,违规工具服务将遭重拳打击
与算法推荐、深度合成等现有法规形成监管闭环
内容平台大洗牌:短视频 / 自媒体需全面升级审核系统
创作工具转型:AI 绘画 / 写作软件必须内置标识系统
传媒行业重构:新闻报道使用 AI 素材必须双重验证
司法取证实效:隐式标识将成关键电子证据
终结 "AI 换脸" 诈骗横行时代
建立虚假信息溯源机制
维护原创者知识产权
构建可信数字内容生态
元数据标识或成数字资产 "身份证"
区块链技术可能接入标识系统
跨国平台面临合规挑战
催生 AI检测认证新产业
如何识别AI谣言?
这些要点请记住↓↓↓
查源头警惕无明确作者、无正规信源的内容;AI生成信息常伪装成“网友投稿”“内部消息”。
看细节AI图像:观察手指数量异常、光影不自然等;AI视频:注意口型与声音不同步、背景模糊扭曲。
验逻辑AI生成谣言常出现时间矛盾、地名错误等。
用工具关注官方账号公布的打谣信息;或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渠道一键验证。
(作者:高原 王晓楠 颜甲 邵倚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