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带有温度的公平,是对见义勇为的最好褒奖

2025-05-16 09:11:48

作者:惠铭生

  近日,“小伙为救同学职教高考语文缺考”冲上热搜,引发关注。5月14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公告称,经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5月14日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据了解,5月10日至11日是山东省职教高考的时间,对于广大职教学子而言,无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5月10日早上,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2022级学生姜昭鹏和同学8点10分搭乘网约车前往考点,上车1分钟左右同行同学便因突发心梗休克倒在姜昭鹏身上,并伴随癫痫、心脏骤停等症状,姜昭鹏利用在学校专业课中学到的急救知识,争分夺秒抢抓急救黄金时间,对发病同学持续施以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上演了“教科书”式的生死救援。

  虽然这场紧急救援让姜昭鹏错过了上午的语文考试,但他丝毫没有后悔,“考试一次没考还有下一次,但是同学的生命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重来。”这句话感动了全网网友。在赴考和救人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传递出的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对他人的大爱。正如网友所言:“虽然错过了考试,但是他的人生考试满分”。

  在这场生命救援中,网约车司机王涛同样令人敬佩。他发现情况后先是对车上学生进行安抚,并迅速联系交警说明车内紧急情况,在得到准许后连闯6个红灯,将15分钟的车程压缩到7分钟赶到烟台山医院。

  这场生死救援引发的连锁反应,恰似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姜昭鹏的急救技能来自学校实训课堂。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课堂早已突破“纸上谈兵”的局限,焊接火花里藏着工匠精神,急救实训中淬炼人性光辉。当姜昭鹏把课堂上的急救知识转化为挽救生命的实际行动,这本身就是对职业教育价值的最好证明。他用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成果,不在于考卷上的分数,而在于危急时刻能否挺身而出、学以致用。

  这场救援也折射出社会文明的刻度。当青年学生的急救知识、司机的果敢决断、交警的智慧调度、医院的全力抢救完成生命齿轮的精准咬合,从校园到社会,从课堂到街头,多方力量共同织就的生命防护网,让“生命至上”的理念照进现实。

  该事件引发关注后,“情况特殊能否增加一次补考”成为公众热议焦点。如今,山东省招考院启用语文副题的破例决定,让这场生命救援有了圆满注脚。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是教育部门对人才选拔本质的深刻理解——考试可以重考,但见义勇为的精神品格不可复制。这种制度弹性既维护了高考的严肃性,又守护了人性中最珍贵的闪光点,兼顾了高考公平与社会呼唤,通过合理的渠道弘扬了“以德为先”的正能量。

  同一天,5月14日,烟台市委政法委、烟台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向姜昭鹏、王涛颁发“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证书并给予现金奖励。这不仅是对两位平凡英雄救人善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社会良善价值的主动回应,更是对见义勇为精神的有力褒扬。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的见义勇为保护条例,正是通过法治手段为善行撑腰,有利于树立“好人有好报、德者有所得”的价值导向,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美德。

  这个高考季,姜昭鹏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全网共鸣,在于它击中了人们内心最柔软之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选择,更是一个文明社会的价值转向:制度开始包容人性温度,教育不再回避生命命题,公众开始用善意丈量文明。当个体善意与制度善治形成共振,就能激发出改变社会的磅礴力量。

  如今,晕倒的学生已转危为安,姜昭鹏也将带着祝福重返考场。这场高考前的特殊“考试”,已然在人们心中播下善意的种子。它让我们看到:文明社会的标尺,从来不是冰冷的规则条文,而是危难时刻伸向弱者的双手。当知识转化为救援的力量、当制度展现人性的温度、当每个普通人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我们便拥有了走向未来的底气——因为真正的文明,永远始于对生命的敬畏、成于对善意的坚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