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试源头杜绝AI“代劳式”作业
2025-05-15 09:06:16
作者:熊丙奇
5月1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要求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5月12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就是用人工智能代做作业、作弊,这当然应该明确禁止。但问题在于,怎么能做到令行禁止?学生是不是使用人工智能代做作业、作弊,学校及老师无法进行全过程监督。更为重要的是,要摆脱题海战术训练思维,通过作业改革、评价改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不是用人工智能代做作业,而是促进自己更好地自主学习与深度探索。
最近,有教育界人士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挑战将在今年暑期集中显现。他说,现在很多中小学生都会使用DeepSeek,熟练程度已经超过很多老师。如果老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布置暑假作业,预计将大规模出现学生用AI来完成作业的现象。
人工智能代做作业现象在两类题型中尤为突出。一类是机械式重复题目,这类题目旨在通过高频次练习提升解题熟练度,虽然具有巩固基础的作用,但因其内容同质化严重,学生既缺乏学习动机又需完成定量训练,现可借助人工智能高效完成。另一类是标准化答案题目,此类题型具有答案唯一性特征,且采用客观评价体系,AI代做不易被察觉,导致学生存在侥幸心理。
而学校老师继续布置这样的作业,也会大概率发生。因为在老师们看来,机械训练与标准化测试仍被视为快速提升考试成绩的主要路径,通过题海战术强化知识记忆与应试技巧仍是普遍教学策略。这也是当前老师、家长对学生使用AI担心的地方,题海战术训练会被学生使用AI破坏。对此,部分老师如果继续坚持题海战术应试训练思维,所能采取的办法就是禁止学生使用AI,并告诉学生刷题对掌握知识、提高分数的重要性。
这很难说服学生,也难以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重要的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术不断迭代的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能力是难以通过刷题培养的。
因此,与其禁止学生使用AI刷题,不如让学生不再刷题。《使用指南》提出,要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这就要求教师布置不一样的作业。布置开放式作业,给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才可能展开对不同观点的思辨。而完成开放式题目,学生就很难利用AI代做。就此来看,学生用AI代做作业问题的出现,也是在“倒逼”教学改革、作业改革与评价改革。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作业行为,需要摆脱应试训练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进行题海训练,而需要真正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