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图书众筹变“众愁”
2025-05-08 08:38:30
作者:徐 刚
精美的装帧、丰富的赠品、藏读两宜……从2019年开始,图书众筹逐渐成为实体书读者热衷的购书方式之一。然而,一些人蹲“点”抢书,随即加价转卖,让很多读者直言“阅读成了生意”。同时,到货周期长、精装书瑕疵频出等现象,也反映出当下图书众筹赛道的问题。(5月6日《北京日报》)
图书众筹本来是一件好事儿,出版方借此获得资金支持与市场反馈,读者则能以独特方式购得心仪书籍,双方各取所需、美美与共。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商业逻辑的影响下,图书众筹变得越来越功利,图书众筹变成了“众愁”。
图书众筹的野蛮生长,本质是消费主义对文化领域的深度渗透。在“颜值经济”时代,不少众筹书籍早已突破文本载体属性,众筹平台精心设计的阶梯式回报方案,恰似奢侈品营销的翻版。早鸟档价格诱人但数量稀缺,典藏档配备特装书盒与作者手稿,至臻档甚至附赠编号藏书票。这种将文化产品拆解为“基础款+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在制造文化消费的等级差异。当读者为抢购限量版熬夜蹲守时,他们消费的已非书籍内容,而是被资本赋予的“文化贵族”身份想象。
传统出版业面临渠道萎缩、利润摊薄的生存困境,众筹模式似乎是破局良方。但令人遗憾的是,为追求短期流量,图书众筹陷入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恶性循环。特装书使用易损的布面精装导致脱胶,特殊工艺印刷造成文字模糊,承诺的作者交流最终沦为线上快闪。这些都暴露出行业浮躁心态,当所有精力都投入营销话术与周边开发,内容生产自然沦为陪衬。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路径,无异于饮鸩止渴。
破局之道,在于重建文化消费的价值坐标系。出版机构需回归内容为王的初心,将众筹定位为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深度互动平台。监管部门也应完善规则,建立众筹项目履约信用体系,用制度刚性守护文化净土。
对于读者而言,更需要重拾“为好书付费”的朴素价值观。读者参与图书众筹应该珍视的是图书的文本价值而非收藏噱头。当我们的书架被华而不实的特装书填满,当阅读变成朋友圈的摆拍道具,失去的不仅是购书资金,更是与文字对话的珍贵契机。
“好书是读出来的,不是炒出来的。”健康的图书众筹生态应当是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它既能为出版方提供资金保障、为读者创造参与体验,又能促进优质内容的传播。要达到这种平衡,需要出版方守住文化底线,平台方建立科学机制,消费者培养理性态度,监管方完善规范体系。如此,图书众筹才能避免沦为一场背离阅读本质的商业狂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