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垃圾分类“内生动力”,解锁关系民生“关键小事”
2025-04-30 09:07:14
作者:肖明君
垃圾分类一小步,城市治理一大步。
管好垃圾桶,是城市持续进化的“必经路”,也是社会治理进阶的“必答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关键小事”中,垃圾分类无疑是一把“文明之钥”。
“理响泉城”理论平台推出的“解码济南垃圾分类法治进阶与民生答卷”专题活动,邀请省市相关部门领导、专家、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垃圾分类的社会聚焦点、全市创新点和治理实践难点等,进行了细致而独到的剖析,既把准了问题脉门,也提出了解决方案。
垃圾分类,核心在“分类”,但重头工作却在“分类”之外……
首先,垃圾分类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最终是一个习惯问题、文化问题。这也决定了,不可以用所谓“市民素质高低”来进行一刀切式地认定,因为“习惯养成”是因袭所致,是集体行为引导示范的结果,要谨慎使用“道德挞伐”。这也告诉人们,在当下推动垃圾分类需要“一种积极的紧迫感”,更要有一份“静待花开”的包容性和从容心。
在大部分垃圾回收点,都摆放着各种垃圾箱,其中总会有一个箱子上写着“其他垃圾”,仔细观察发现,“其他垃圾”箱里面垃圾最多。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垃圾分类意识还没到位之前,很多人意识里面只有“其他垃圾”,没有“哪一类垃圾”。因为,大家既没有分类的知识,也没有分类的能力,更没有分类的精力。严格说来,吃一次外卖所产生的垃圾中,剩余饭菜是一类垃圾、硬纸壳餐盒是一类垃圾、塑料叉勺是一类垃圾、木筷是一类垃圾,吸了油的纸和没吸油的纸,要作为两类垃圾来区分……但当下的城市节奏,显然要做到这么精细的分类有些不现实。即便在一线大城市,比如北京,外卖餐盒的规模化回收率仅5%,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要看到垃圾分类工程的复杂性和条件局限性,对居民群体,尽量把好处讲透,把坏处讲懂,把法律精神讲到位……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场事关千家万户生活习惯的变革。目前,全市通过全面深入的志愿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启蒙运动”,逐渐做到了普及层面上的铺天盖地,市民的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持续提升。从“一扔了之”到有序打理,从自我方便为中心到承担法定分类责任,从法治强制推行到形成自觉行为,这里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另外,垃圾分类是一项工作,但更应该成为一项产业。我们总说这样一句话:“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的目标,不只是把垃圾分成不同的类别,而是要通过充分的资源循环利用,通过“零废弃”理念的传播,从效益源头和经济动因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一位中国科学院专家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调研时说过,全社会都可以从低值可回收物中受益。低值可回收物,可以狭义理解为可回收垃圾。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要从经济手段着手,利用经济杠杆来撬动回收利用过程。垃圾分类产业,不是捡几个塑料瓶子、收一叠废纸盒子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要保证每一环节都有收益保障,这样,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才会产生。这一点,济南市城管局已经明确提出:政策支持,市场驱动,培育行业龙头。
现在来看,济南的垃圾分类事业起步势头良好,从《山东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到《济南市生活垃圾减量与分类管理条例》,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无论从全市的政策层面,还是从起步区的创新点,很多实践已经表明,垃圾分类绝非简单的“分拣运动”,而是通过明确政府、企业、市民的权责边界,让“软约束”变为“硬杠杠”。同时,济南市在执法层面推动“刚柔并济”的监管创新,这体现了城市在治理艺术上遵循着从“立规矩”到“成习惯”的深层逻辑。
总之,越是垃圾分类的“最后一米”,越检验城市治理的精细度与人心认同感。当前的所有解决方案,都要体现双向奔赴,既要有“政府主导”,也要有“全民参与”,要让整个城市都动员起来,把“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转化为驱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试验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