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用随机抽查织密网络“医托”监管网

2025-04-28 09:04:40

作者:唐传艳

  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医疗卫生领域《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相较于2024年计划,2025年计划在监管范围等方面作出调整,新增互联网诊疗、精神卫生等监管领域,并首次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和医疗秩序治理。计划提出,各地于11月30日前完成国家随机监督抽查工作、按时公开抽查结果,并明确要求公布“未发现问题”“已责令改正”“行政处罚”“无法联系”4类结果,便于社会监督。(4月27日《人民日报》)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一些“医托”开始潜藏于网络之中,隐蔽性更强,成本更低,欺骗手段更多样。比如网络“医托”冒充医生或患者,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搜索引擎等渠道发布虚假康复案例,诱导患者添加私信,已成为十分常见的现象;有些网络“医托”以低价套餐等为幌子,用AI生成话术骗取信任后,通过虚假问诊高价兜售无效药品或治疗项目;有些网络“医托”渗透到病友微信群中,假借“病友互助”等名义实施精准诈骗。网络“医托”还实现团伙化运作,分工细致,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

  并且,与传统的线下“医托”相比,网络“医托”的危害更大。不法分子依托互联网的匿名性、传播广、隐蔽性强等特点,可跨地域精准诱骗患者,让大量患者在异地看病时上当受骗。网络信息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均很广,且证据追溯困难,监管打击的成本很高。只有升级监督方式,方能尽快遏制网络“医托”的嚣张气焰。

  首次纳入新版计划正是升级监督的方式之一。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通过“双随机”机制,打破属地限制,以跨区域、跨平台抽查模式突破网络“医托”的隐蔽性。动态调整抽查的频次与重点,可以提升全链条打击的时效性与精确度;公开抽查结果与典型案例,则可倒逼各地更好地履职尽责。这种监管模式既保持高压态势,又通过不确定性来提升执法监督的效果。可以看出,随机监督抽查有望成为遏制网络“医托”的关键制度创新。

  也要看到,纳入随机监督抽查计划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实好这一新增举措才是关键。随机监督抽查贵在“随机”,倘若事先走漏风声,被抽查地有所防范,“医托”也闻声避风头,随机监督抽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沦为形式。此外,随机监督抽查针对的是各地执法人员,并没有直接针对“医托”,只有将监督抽查转化为具体的执法行动,方能让随机监督抽查的震慑力经由执法人员传导到网络“医托”身上。

  网络“医托”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不仅使病人蒙受经济损失,还延误了疾病的诊治,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唯有构建“动态监测+精准打击”的全链条监管机制,通过多部门联合惩戒、信用体系约束与智能识别技术应用,方能织密医疗行业安全防护网。国家随机监督抽查只是监督举措之一,在技术监督、社会监督等更多层面,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及时创新监督方式,推出更多类似首次举措,让“医托”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被严密监管和重拳打击,进一步维护医疗秩序和患者的权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