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释人员当网红:法治与包容之间如何走出第三条路?
2025-04-28 08:58:03
作者:王志顺
卿晨璟靓的遭遇,堪称网络时代的一则黑色寓言:2018年因“最美通缉照”全网爆红,2025年又因“出狱主播”身份再掀波澜。这场始于猎奇、终于封禁的流量狂欢,将刑释人员再就业、平台监管边界、社会道德评判等议题推向公共讨论场域。在法治与包容的张力之间,我们或许需要寻找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三十八条,刑释人员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这一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卿晨璟靓以“改邪归正”为标签开启直播生涯,本质上是行使合法权利。但当她将犯罪经历转化为“大牢故事会”的吸睛素材时,问题便不再局限于法律层面。某直播平台数据显示,涉及“刑释人员”标签的账号日均观看量是普通账号的3.2倍,这种“犯罪猎奇”的流量密码,实则触碰了社会公序良俗的敏感神经。法律保障个人权利,但道德要求社会引导,如何在二者间把握分寸,考验治理智慧。
这场闹剧折射出平台算法的深层悖论:一边高举“正能量”大旗封禁低俗内容,一边默许“猎奇营销”收割流量红利。卿晨璟靓账号的崛起轨迹极具代表性——通缉令照片作头像、犯罪经历当话题、监禁生活成谈资,短短月余吸粉近万。这种“犯罪—走红—变现”的异常路径,本质上是对“流量至上”规则的精准利用。当某平台2024年封禁的32万个违规账号中,仅有4.7%涉及刑释人员相关内容时,监管标准的模糊性已然显现。
德国“前科封存”制度规定,刑释人员三年内不得从事教育、医疗等特定职业;日本《更生保护法》则设立职业辅导期,防止不当影响。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对刑释人员网络就业,或可设立职业缓冲期,禁止其利用犯罪经历进行营销;平台应建立“犯罪警示”标签系统,对相关账号内容实施分级管理;司法机关则需完善刑释人员职业引导机制,避免其重蹈覆辙。数据显示,我国刑释人员再犯罪案件中,23.6%与就业受挫直接相关,这更凸显系统性支持的重要性。
事件中网民态度的两极分化,暴露出社会认知的撕裂。既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包容之声,也有“封杀到底”的道德审判,更不乏将犯罪娱乐化的盲目追捧。某高校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18—24岁群体对“犯罪网红”的宽容度高达54%,远超其他年龄段。这提示我们,在加强平台监管的同时,亟需通过“主播职业伦理规范”“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等手段,培育更成熟的社会心态。
当卿晨璟靓的账号消失在数字海洋,真正的难题才刚刚浮出水面。封禁一个账号易,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难。这需要司法机关细化特殊群体就业指引,平台建立科学的内容评估体系,公众提升理性判断能力。毕竟,一个文明社会的高度,不仅体现在如何对待英雄,更在于如何包容那些曾经失足但真心向善的灵魂。在法治框架下寻找最大公约数,方能让每一次点击都成为向善的力量,而非猎奇的狂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