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评 > 正文

花钱买开心,“情绪消费”靠谱么?

2025-04-24 11:26:54

作者:木须虫


黎青 作

  如今,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体感受,常根据自身情感状态选择不同的服务或产品,情绪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然而,这一新兴消费趋势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风险。对此,要理性看待情绪消费,推动这一新兴领域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支持模式。

  (4月22日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情绪消费”正成为年轻人纾解焦虑的新出口。从虚拟陪伴到潮玩手办,从定制化哄睡服务到情感疗愈课程,商家以情绪价值为卖点,精准击中年轻人对情感慰藉的渴求。

  然而,这种消费模式看似为心灵提供了避风港,究其本质却仍是将情感需求商品化。当学业压力、社交疏离成为常态,部分年轻人将情绪寄托于可购买的“即时快乐”:用盲盒的拆箱惊喜缓解孤独,用游戏皮肤的视觉刺激填补成就感,用付费倾诉转移现实压力。

  这种消费确能短暂制造愉悦幻象,却如同饮鸩止渴——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消费带来的多巴胺刺激无法替代真实的情感联结,过度依赖反而可能加剧内心空虚。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部分用户为虚拟服务月均消费超千元,却坦言“越买越孤独”,这正是消费主义对情感需求的异化。

  更需警惕的是,情绪消费可能沦为收割的利器。如,利用大数据编织“情绪茧房”,通过算法推荐不断强化用户的消费依赖;某些网红博主以“情绪自由”为名鼓吹超前消费,通过贩卖焦虑诱导受众陷入“购买即治愈”的消费陷阱;甚至部分平台以软色情、虚假服务设置消费陷阱,收割用户情感与钱包。当情感需求被异化为流量密码,年轻人不仅面临经济风险,更可能在虚假慰藉中迷失真实自我。

  让情绪消费回归正轨,关键是建立清晰的消费边界。年轻人应提升情感素养,建立对消费主义的清醒认知,通过运动、社交、艺术创作等积极方式充实精神世界。政府部门需完善行业标准,加强对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营销行为的监管,斩断灰色产业链。社会更应营造温暖包容的环境,为年轻人提供真实可触的情感支持。

  情绪消费本身并无原罪,但当它异化为逃避现实的麻醉剂,就值得警惕。真正的精神满足需要主动构建,而非被动购买。年轻人唯有在消费与自省之间找到平衡,在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才能让情绪消费真正服务于情感需求,成为滋养心灵的清泉而非吞噬心灵的深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