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装革履与工装泥渍不能“挨着”?
2025-04-23 09:49:05
作者:肖明君
近日,在北京地铁5号线上,一名男子因邻座乘客衣服沾灰就对其肆意谩骂。旁边女乘客挺身而出:“我愿意跟他挨着”“我看不惯你这么对他们。他们打工怎么了”。根据媒体报道,该事件违法行为人赵某峰已被北京公交警方依法行拘。网友在谴责赵某峰扰乱乘车秩序、为警方果断处置叫好的同时,还纷纷点赞当场挺身而出的这名女乘客。
“跟要饭的似的”“弄一身灰”“谁穿这么脏到这挤来”……这样一连串的语言“暴击”,而且攻击对象是一名默默无语的普通劳动者,对于这样的现象,一个正常的文明社会、一个有序的公共空间,肯定是难以容忍的。这才有女乘客看不下去,愤然一句“我愿意跟他挨着”,不亚于一场“见义勇为”。当一个人被陌生人凌辱,来自另一个或者另一群陌生人的及时“救济”无异于雪中送炭,这里既有“义”也有“勇”,不是“见义勇为”是什么?因此,我们都要为这名女乘客起立鼓掌,并对那个在语言上对他人任意施暴者进行道德挞伐!
这起事件中,出现了两个截然对立的角色,一个以“嫌弃”“骂人”亮相,一个以“同情”“包容”出场。在分析这次冲突之前,有必要说一下,在历来的新闻叙事中,没有什么比“劳动者被嫌弃”更能触动大众的情绪,尤其以车厢这个场景最为典型。在城市中,大家以一种共同的情绪,为弱势劳动者群体站台,这本身就是社会“善意流淌”的明证,如果这件事情被漠视了,被所谓“多元价值观”消解了,才是一件令所有人彷徨的事情。社会现实中,每个人都在辛劳付出,可能谁也不比谁更容易一些,这也决定了谁也不必比谁在身份地位或心理位势上“自我感觉”更优越一些。但思维惯性和各种价值标签之下,某些人就有了错觉,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我和你不一样”,虽然同样是乘坐地铁,但是“你也得离我远点”,这起事件中的始作俑者赵某峰,大概率就是陷入这样一种“精神癔症”中,行为错乱,颠三倒四。
社会学家鲍曼曾言:“流动的现代性正在制造新的社会边界。”在日均千万客流的公共交通系统中,西装革履与工装泥渍相遇,本是都市常态,但某些人的“洁癖”却将空间拥挤异化为阶层区隔。而反观女乘客的善良和仗义执言,才是我们这个社会该有的样子。善良和邪恶,永远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尤其在公共场域中,善良和勇气不仅要给予普通劳动者,也要给予孩子、老人、孕妇等“相对弱势”群体。我们都是社会人,“彼此挨着”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每天在城市中穿行,陌生人相互交错,我不是跟他挨着,就是跟你挨着,大家相互之间不仅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还有彼此默契的社会角色关联,尽管彼此不认识,但是不耽误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相互成全,更因此衍生出了公共礼仪、公共秩序、公德心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公共约束存在,那么出门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更不用说挤地铁这种“无缝”接触的场合,更需要大家彼此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通观整个事件,我们看到的只是“周围人”的群像,而事件的核心人物,那个本应处于舆论场中心的“一身灰的劳动者”并没有存在于话语场中,无论是非对错,始终没有发声,任凭周周一片喧哗,他自己却像消失了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无论什么时候,核心当事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声渠道,有自己的诉求能力,而不是在舆论中总处于“被救济”的地位,尽管有人“愿意挨着”自己,但是如何让自己主动入围,从容跻身于公共场所,和所有人平起平坐,这才是主体意识的真正升华。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