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纯真形象岂容流量经济污染
2025-04-22 09:52:08
作者:童方萍
黎青 作
记者近日从国家网信办获悉,今年以来,网信部门持续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根据日常管理和网民举报线索,持续清理利用未成年人形象发布的违法不良信息,多批次从严处置违规账号,累计已对1.1万余个违规账号采取禁言、取消营利权限、关闭等处置措施。(4月21日《法治日报》)
网信部门严打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今年已处置1.1万余个违规账号。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网络空间中“网红儿童”“低俗化内容”等乱象的泛滥,更暴露出一些家长和个别机构将未成年人当作牟利工具的功利化思维。当流量经济与未成年人保护产生尖锐矛盾,唯有以法治利剑斩断利益链条,才能守护孩子纯净的成长空间。
流量经济催生畸形童星产业链,严重侵蚀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家长让孩子摆拍校园霸凌、演绎不良价值观内容,甚至通过“AI换脸”技术制造儿童软色情图像;直播间里,“拆卡”游戏诱导未成年人冲动消费,部分商家以低俗暗示词汇吸引眼球。这些行为不仅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将孩子置于隐私暴露、价值观扭曲的风险之中。某平台曾出现的“07年宝妈”人设,看似励志,实则用未成年人的稚嫩面孔消费婚姻话题,这种畸形造星无异于精神层面的拔苗助长。
部分平台为流量默许“儿童网红”内容,甚至通过算法推荐扩大传播范围;家长在利益诱惑下,将孩子推向镜头前的“名利场”。某农村地区家长为获取打赏,让孩子模仿危险动作,最终酿成悲剧的案例,警示我们必须筑牢家庭与平台的双重防线。此外,AI技术滥用、小众应用监管空白等问题,更让违法内容得以暗度陈仓。
整治利用未成年人形象营利的乱象,需要法治、技术、教育等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保护机制。法律层面应明确平台责任,对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活动设置红线;技术层面需升级AI识别系统,拦截低俗、暴力内容,净化算法推荐生态。同时,学校应开设媒体素养课程,家长需制定“数字守则”,尤其要在农村地区普及网络知识,帮助村民认清“网红儿童”背后的风险。唯有切断利益链条,才能避免未成年人成为流量经济的牺牲品。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其形象不应被利益裹挟而变形走样。从“清朗行动”的雷霆出击,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落地实施,全社会正形成保护合力,为孩子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让纯真笑容不再被流量经济污染。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