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普惠托育如何才能不负“众托”

2025-04-22 09:50:56

作者:冯海宁

  □冯海宁

  承担“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的托育服务,事关千家万户,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然而,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当前多地普惠托育发展遭遇尴尬:一方面,许多家长有强烈的送托需求,却找不到合适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机构乏人问津,面临招生难题。(4月21日《半月谈》)

  普惠托育关乎国计民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上家长有需求,在政策和市场推动下,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普惠托育机构1.8万家,提供托位260万个。

  按说,普惠托位供给增加能解决家长之忧,让托育机构走向良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不少家长因为托育机构“太远”“太贵”“条件太差”“不收不到一岁的孩子”等原因,难觅适合自己的托育机构;同时,部分托育机构却无人问津导致“吃不饱”,如某机构100个托位只招到17个孩子。

  从全国情况来看,多地调查中超过三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但目前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这意味着普惠托育服务的供需严重不匹配。如果不能解决“家庭送托难”与“机构招生难”,普惠托位增加越多,浪费问题越严重。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普惠托育服务“供需错配”?媒体调查揭示原因所在:重建园盖楼轻专业服务,难获家长信任;片面追求“完成指标”,托育有效供给不足;孩子入托花费大人一半收入,普通家庭负担重。这对于各地完善普惠托育服务有一定警示意义。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不能盲目急躁,而是要根据群众托育需求“量体裁衣”。譬如,有家长反映托育机构太远,说明当初规划建设偏离了居民集中居住区域;“太贵”说明其收费超过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有心托育却无力负担;“条件太差”或对孩子“挑肥拣瘦”反映出服务标准和态度问题。

  因此,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托育机构都要意识到,普惠托育服务只有适配群众需求,才有发展前景,否则就只是“好看的花瓶”,影响的不只是民生,还有人口大计,因为普惠托育关系适龄人口生育意愿。

  那么,如何让“供需错配”变成“供需适配”?从规划建设角度而言,新建托育机构要紧紧围绕“人”,要考虑大部分家长接送孩子的便利性。从服务收费标准看,各地要根据人均收入水平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财政补贴力度要相应加大。从服务质量看,要建立健全托育服务标准,还要对托育机构加强监管。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