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吹牛广告”,为提振消费护航
2025-04-18 08:43:31
作者:冯海宁
消费,关系生产发展,关乎民生福祉,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作出了总体部署,措施之一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而广告市场乱象,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利于打造放心的消费环境,还加剧营销宣传“内卷式竞争”影响市场公平。
其实,整治违法广告一直在行动。如2023年公布十起“神医神药”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有警示作用,但今年还曝出“一针治癌”“念数字治万病”等违法医疗广告。再如,去年4月至11月从严整治“快速取证”“包过”等职业培训广告乱象,但仍冒出“摆摊收徒”“零基础变直播达人”等广告。
广告违法乱象之所以屡治不绝,既是因为不少商家为了多卖产品和服务,均通过“吹牛”夸大效果,也是因为网络平台等未能落实主体责任。另外,广告形式和发布渠道更多样更隐蔽,增加了监管难度。当“吹牛”广告损害消费者知情权等权益,增加消费成本,无疑影响消费信心、制约消费提振。
所以,上述《通知》针对广告市场乱象开展整治进行部署,明确了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组织依法严查“神医”“神药”广告、食品广告疗效化宣传、保本无风险的金融理财广告、职业技能培训类违法广告、互联网违法广告等广告乱象。这既是规范相关行业市场秩序,也在切实护卫消费者权益。
这就是说,通过整治广告市场秩序,让各种“吹牛”广告远离大众视野,并倒逼企业广告宣传“有一说一”,相关行业领域才能回归真实,消费者才敢于消费、放心消费,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如何确保这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通知》部署了重点工作、明确工作要求。
广告市场违法现象虽涉及多行业、线上线下均有渗透,整治难度大,但并非无解。其一,舆论监督已撕开诸多违法广告的遮羞布,诸多套路被反复曝光,完全可借这些线索精准打击。其二,违法广告多藏身网络平台,只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治理便能事半功倍。其三,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严格履职尽责将取得明显效果。
对于问题严重的违法广告,不妨“一案双查”,既依法追究广告主的法律责任,也要依法约谈乃至处罚涉事网络平台。从法律体系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整治违法广告的基础武器,《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专项规章,则针对行业特性提供补充执法依据。这些法律武器要形成监管合力。
在开展集中整治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各方责任,使违法广告不敢也不能“抬头”。《通知》要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推进完善广告监管长效机制。最近发布的《医疗广告监管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也是完善广告监管的具体体现。
据悉,2024年,全国事业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广告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5万亿元,达154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十四五”以来共增长63.7%,年均增长率达13.1%。可见广告市场持续繁荣发展。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整治虚假广告不仅关乎市场秩序,更成为对冲外部压力、激活内需的重要抓手——当“吹牛广告”被按下暂停键,消费者信心与消费潜力才能真正释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