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入职体检标准也该因时而变

2025-04-18 08:35:27

作者:唐传艳

  即便被医院诊断认为无需干预治疗,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求职者仍因体检不通过而被拒绝录用。受访专家表示,体检标准应当与时俱进,适时修改完善,不应被随意扩大适用范围。(4月17日《工人日报》)

  慢性病患者与健康人一样具备胜任岗位的能力,却被强行贴上“不健康”的标签,进而被剥夺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其实是将医学标准与职业能力混为一谈,既缺乏科学依据,也违背了“人岗匹配”的基本原则。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将无需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拒之门外,表面上看可以降低风险,但实际上可能会有隐性损失。比如,企业可能因此错失真正适配岗位的人才,并间接削弱用人单位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此外,这样做还会加剧社会对慢性病患者的歧视。此类隐性门槛若长期存在,还将导致社会上部分人力资源被闲置。

  治理这种现象,首先要推动体检标准的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现行体检政策当中的部分条款已与当前的形势不符。比如,桥本甲状腺炎、多囊肾等疾病在医学上早已被证实无需干预即可长期稳定,但旧标准仍将其笼统归类为“不合格”。相关部门需联合医学专家,对体检项目进行系统性评估,剔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指标,确保体检标准与医学发展同步。此外,体检标准应明确区分特殊岗位与普通岗位,比如对食品加工等有特殊健康要求的行业要科学设计限定条件,但对多数普通岗位,则应最大限度减少非必要健康门槛,只要确保能够胜任工作即可。

  除了入职体检内容与规则要进行调整,还需要平衡好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权益。比如,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体检结果进行个性化评估,或者由医疗机构结合具体岗位需求提出健康建议,避免企业因医学知识不足而出现误判。还可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慢性病患者就业,降低其用人顾虑。对于存在争议的案例,则可设置申诉复核渠道,给予求职者解释和举证的机会。

  职场本应包容各类劳动者,尤其是那些无需治疗、对工作能力毫无影响的慢性病患者。若仅因与工作无关的健康状况剥夺其就业机会,不仅违背公平原则,更可能导致人才浪费——只有当劳动者不因与工作无关的健康状况失去机会时,“人尽其才”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保障这类群体的平等就业权,不仅是对少数群体权益的捍卫,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