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有权不可任性,三河招牌风波再敲警钟

2025-04-16 07:09:07

作者:陈广江

  □陈广江

  记者4月15日从河北省廊坊市联合调查组获悉,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廊坊市联合调查组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4月15日新华社)

  随着联合调查组发布初步处理结果,这场充满魔幻色彩的“店铺招牌换色”风波暂告一段落,但留下的警示和教训足够深刻。

  此事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引发轩然大波,根在权力任性,城市治理如同儿戏。从蜜雪冰城招牌被“漂绿”到红十字标志沦为“绿十字”,从政策的朝令夕改到舆论旋涡中的沉默以对,这场因行政指令随意性引发的闹剧,不仅让城市治理沦为笑柄,更暴露出权力越界的破坏性。公众的愤怒与困惑直指核心问题:公权力一旦脱离法治轨道,再小的任性都可能掀起损害民生、破坏营商环境的飓风。

  权力审美的失控,本质是法治精神的失守。三河市以“城市规划”之名推行色彩禁令时,既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也未履行必要程序,仅凭口头通知便要求全城商户“集体换装”。这种做法的荒诞之处,在于将城市公共空间异化为权力审美的试验田。城市需要秩序,但秩序必须生长于法治土壤之上;管理者可以追求美观,却无权用个人偏好替代法治准绳。以个别领导的喜好来决定商户招牌的底色,暴露的不仅是权力越界,更是对法治底线的践踏。

  这场风波撕开了基层治理的深层顽疾——说改就改、说换就换,决策“拍脑袋”、执行“一刀切”,毫无章法和规矩可言。更令人警惕的是,类似事件绝非孤例,这种看似“细微”的行政干预,实则是权力毛细血管的野蛮扩张。管理者若沉迷于“整齐划一”的表面秩序,市场活力与市井烟火便注定成为牺牲品。

  舆论场持续追问的背后,也是公众对权力规范运行的深切期待。相关部门启动追责问责,固然是对舆情的积极回应,但更应反思:为何总要等到舆论沸腾才启动纠错?日常监督防线为何频频失守?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改善营商环境,坚持“无事不扰”,但个别地方仍存在“家长式管理”的思维惯性。连店铺招牌颜色都要统一管起来,所谓“优化营商环境”就成了纸上谈兵。

  杜绝类似闹剧重演,需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不可任性”的权力运行框架。比如,决策环节引入公众参与和法治审查,执行过程建立成本评估和补偿机制,监督阶段完善问责倒查链条。唯有织密织牢“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追责”的制度之网,才能有效防止“个别领导一句话,全城招牌换颜色”的闹剧再现。

  街头的店铺招牌,不仅是商业标识,更是经营自主权的具象化、法治成色的试金石。权力唯有学会对法律保持敬畏、对市场心存谦卑、对民生充满温度,“权为民所用”才不是空洞承诺。真正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让每一道行政指令都经得起法律审视、民意检验,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梦想、激发活力的生命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