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的警示
2025-04-15 07:25:35
作者:江德斌

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去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心理方面的问题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等,拒绝上学属于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孩子出现这种状况,以至于一号难求?(4月13日央视新闻)
在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拒绝上学门诊”开设仅10个月就接诊近万人次,这一数据揭示了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折射教育生态和家庭关系中存在深层次矛盾。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以身体不适、情绪崩溃“拒绝上学”,表达内心对学习的抗拒时,这已不再是个别家庭的烦恼,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健康议题。
“拒绝上学”既有社会竞争压力加剧、学业负担过重的现实原因,也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的主观因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触发拒学的“最后一根稻草”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为长期压抑情绪的突破口,表明拒学行为背后,乃是孩子对自主权、安全感和意义感的深层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对出现心理和情绪障碍的孩子来说,家庭本应是温暖的避风港,可很多时候,家庭却成了“风暴眼”。家长只关注孩子成绩,期望过高,造成巨大心理压力,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发病后又想尽快治好,急于让其返校上学。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或加重。
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也应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持。但在现实中,部分学校过度注重升学率,布置大量作业,频繁刷题、考试,让孩子不堪重负。同时,一些学校缺乏专业心理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和干预孩子心理问题。
“拒绝上学门诊”的火爆,实际上是对当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警示,提醒大众必须高度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惑和压力,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学校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完善心理辅导机制,帮助孩子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此外,当前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也是巨大的压力源。因此,需要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丰富孩子课余生活,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社会评价也要适时改变,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发展,从外在成就走向内在幸福,为儿童青少年成长创造更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