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 > 正文

善用“AI搭子”需确立边界感

2025-04-14 08:03:09

作者:木须虫

  □木须虫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20-29岁网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比例最高,达到41.5%;其次为30-39岁网民,比例为23.9%。AI正从专用型向通用型过渡,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变“成长搭子”解锁“指尖智慧”。(4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当AI从“工具”升级为“搭子”,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学生借助AI整理文献到职场人用Deep-Seek撰写报告,生成式AI以个性化、高效率的特性重塑着学习与工作模式。然而,这场技术狂欢中,如何确立边界感,防止AI从“助力”异化为“主宰”,成为每个使用者必须直面的课题。

  首先必须承认,AI工具应用充分释放个体潜能。在知识获取层面,AI打破信息壁垒,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在经验积累领域,新手程序员通过AI调试代码缩短学习曲线;在重复性劳动中,AI自动化处理让人类得以从机械工作中解脱。数据显示,国内超70%的职场人已使用AI工具辅助办公,效率提升效果明显。AI搭子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个体突破资源、经验与时间的限制提供可能。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AI工具应用也是一柄“双刃剑”。当学生用AI代写论文、职场人完全依赖AI生成方案时,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正被悄然侵蚀。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思考惰性”:人们不再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是被动接受算法推送;不再深度分析问题,而是机械执行AI建议。更值得警惕的是,当AI介入决策领域,若缺乏人文价值判断,技术理性可能异化为工具暴力。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言:“AI可以教会知识,但无法培养判断力与同理心。”

  正因如此,对于AI搭子需要善用而非盲目依赖。一方面,需明确AI的“工具属性”,将其定位为信息筛选器、灵感触发器和效率放大器,而非全知全能的替代品。在知识学习中,AI可辅助整理资料,但深度思考仍需自主完成;在创意工作中,AI可提供参考,但核心创意应由人类把控。另一方面,需构建“技术素养护城河”,通过持续学习保持专业能力,在AI无法替代的领域(如情感沟通、伦理决策)深耕核心竞争力。

  当AI搭子成为常态,确立边界感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类主体性的哲学命题。在效率与人性、便利与自主的平衡中,我们既要拥抱技术红利,也要保持清醒认知——工具的价值永远在于服务人,而非定义人。唯有如此,这场人机共生的变革才能真正赋能个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