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泉声 > 正文

用理论宣讲点亮青春与信仰之光

2025-04-10 13:23:28

作者:董婧

  □董 婧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高校、浸润青年,济南市于3月下旬全面启动“学思想·悟道理·用方法”主题宣讲进高校活动。活动覆盖市属高校师生近2万人次,为高校学子搭建起“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成长平台,在驻济高校中掀起了学习热潮。

  当“高大上”的理论宣讲遇上“Z世代”的青春校园,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济南市“学思想·悟道理·用方法”主题宣讲进高校活动给出了生动答案。这场思想盛宴,没有照本宣科的枯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青年能听懂的语言、愿追随的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具象存在。这样的理论宣讲,既“走新”又“进心”,值得点赞!

  基层理论宣讲是贯通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需求的桥梁工程,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基层、沁润民心的重要路径。青年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既是理论武装的重点对象,更是理论传播的活力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的战略要求,这一命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尤显迫切——当代青年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烈,但在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快餐化的社会语境中,部分青年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理解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存在一定的短板。做好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就要与时代回应,汇聚青春力量,筑牢青年信仰根基。

  走进高校的宣讲台,从来不是单向输出的“讲坛”,而是双向奔赴的“对话场”。济南创新推出“理论专家+行业精英+青年榜样”宣讲矩阵,在济南护理职业学院现场,党校教授张爱军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高度切入,犹如搭建起理论的骨架;重工集团工程师孟晓宁用盾构机的轰鸣声为骨架填充血肉;豆腐非遗传承人李硕以黄豆发酵般细腻的匠心赋予灵魂;独臂运动员刘旭则用球拍击打出的弧线描摹出生命的轮廓。这让人不禁感慨:原来理论宣讲可以这么“燃”!当抽象的理论嫁接上鲜活的实践,那些写在文件里的文字,自然就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光。

  “青年讲给青年听”的对话模式,则让信仰传递有了温度与共情。“00后”大学生胡钰莹站上讲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讲成了青春励志故事;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盛源同学谈起教育理想时,台下响起一片“我也是”的共鸣。年轻人用自己的语言解码理论,用身边的故事传递信念,这样的“网感”表达给足“情绪价值”,当理论宣讲褪去刻板说教的外衣,当信仰传递充满青春的叙事张力,思想的种子便能在年轻人心田破土而出。

  宣讲最打动人的,还在于精准戳中了年轻人的“思想痒点”。面对就业焦虑,“90后”豆腐非遗传承人李硕现身说法,用返乡创业的酸甜苦辣告诉学弟学妹:乡村振兴的舞台足够大,就看你敢不敢来“唱戏”;针对躺平心态,思政课老师杨莎把陈独秀、李大钊的青春誓言和当代航天人的奋斗故事“混剪”在一起,让不同时代的青春隔空击掌。这种不回避问题、不空谈理想的做法,就像给迷茫中的年轻人递了把手电筒——既照亮了远方,也看清了脚下的路。当有学生当场表态“要去基层历练”时,我们分明听到了理想拔节的声音。

  奏响理论宣讲最强音,本质上是在做“解思想之惑、答时代之问、聚奋进之力”的铸魂工程。新时代的青年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滋养?这场深入高校的主题宣讲活动启示我们:既要“顶天”讲清国之大者,也要“立地”回应青春困惑;既要有“高大上”的理论深度,更要有“接地气”的表达温度。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与我何干”,当“强国有我”从口号变成行动,这样的理论宣讲,才算真正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舜网-济南日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