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图评 > 正文

高价“音乐鸡”:价格升级≠消费升级

2025-03-20 08:23:01

作者:宋玉琪


黎青 作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其在上海某家餐厅花480元吃到半只鸡,店方还称鸡是“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引发热议。记者致电该餐厅,工作人员介绍,店里人均消费四五百元,所有的菜都明码标价,其中的确有一道480元半只鸡的菜,鸡是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 (3月19日《扬子晚报》)

  店方称此鸡“喝牛奶、听音乐长大”,消费者却质疑其“忽悠智商”。这一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看似是市井百姓对“天价菜”的围观热议,实则折射出消费升级浪潮下市场规范与诚信经营的深层问题。当“听音乐喝牛奶的鸡”成为价值背书,我们既要尊重市场经济的定价自由,更需警惕精致包装背后的“故事溢价”对市场秩序的侵蚀。

  从市场规律来看,商品价格由成本、品牌溢价与供需关系共同决定,即使是高端餐饮的定价权也应建立在真实价值基础之上。根据我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享有自主定价权,但必须遵循公平、合法和诚信的原则。以广东清远葵花鸡为例,其养殖周期长达130—150天,饲料以玉米、向日葵为主,辅以音乐舒缓情绪,终端售价约200元/只。而上海餐厅的半只鸡售价高达480元,即便叠加一线城市餐饮成本,溢价幅度仍显夸张,更别说所谓“喝牛奶、听音乐长大”的营销话术存在明显失真。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营造商品稀缺性的行为,已触碰广告法关于禁止虚假宣传的红线。让消费者为虚幻的故事支付高额的溢价,实质上是市场交易中知情权的沦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消费升级不应沦为概念炒作的狂欢场。消费升级的本质是品质与体验的提升,而非价格与概念的堆砌。数据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突破4亿,品质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但近年来,部分商家利用信息差制造“伪高端”,将“消费升级”简单等同于“价格升级”,通过编织文化外衣、嫁接伪科学概念进行价值包装,导致市场出现“鲍鱼炒饭没有鲍鱼”“雪花牛肉实为拼接肉”等乱象,最终透支市场信用,反噬行业发展。

  米其林星级餐厅的松露鹅肝可以标价千元,因其价值锚点建立在可追溯的产地认证、可量化的工艺标准之上。反观此次事件,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建立特色农产品的溯源认证机制,推动“讲真故事”取代“编好故事”,让优质优价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

  上海“天价鸡”争议,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企业诚信的成色,也照见市场监管的短板。唯有让价格回归价值,让营销回归真实,消费升级才能真正成为品质生活的助推器,而非智商税的代名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