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消费者权益需要“3·15”,更需要“365”
2025-03-17 10:20:21
作者:董婧
我们也看到,针对“3·15”晚会曝光的问题,各地迅速行动:倒卖翻新后的纸尿裤及卫生巾残次品,公司负责人被济宁警方连夜控制;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且货不对板,涉事企业被商丘多部门连夜查处;电子签协议利率竟高达2234.69%,借贷宝办公区已被警方封锁;1斤虾仁解冻之后只剩3两,“保水虾仁”被责令停止销售……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一组组连夜查封的行动,是监管该有的迅速,也彰显了绝不姑息的态度。
但不得不说的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仅有“3·15”这一天是远远不够的。仔细想想,这些乱象难道真是今年刚冒出来的吗?多少人在直播间买过注水虾仁,接到过AI合成的骚扰电话,被“精准获客”软件窃取过隐私?这些消费陷阱,仅靠一场“3·15”晚会够吗?显然,远远不够。维护消费者权益,不能只是“一日限定”,更要“365”天全年在线。
诸多商家早就摸透了监管的节奏。每年春节后,某些企业就像等待期末考的学生,把见不得光的账本锁进保险柜,把过期原料藏进地下室。等到聚光灯扫过,又大摇大摆重操旧业。就像晚会揭露的“维修刺客”啄木鸟,因收费、维修质量等问题曾屡遭投诉,平台投诉量超几千条,可照样能扛到今年晚会才现原形。这种“315特供式整改”,说到底还是违法成本太低,日常监管存在盲区。
现在的消费陷阱早就升级成“智能版”了。AI技术能模仿真人声音一天打800个诈骗电话,大数据算法把老年人精准圈定为保健品目标,电子合同里藏着年化利率300%的“数字高利贷”。这些高科技马甲下的消费侵权行为,靠突击检查、群众举报这些传统手段已经防不胜防。就像那个窃取用户信息的“精准获客”软件,要不是专业技术人员拆包分析,普通消费者根本发现不了猫腻。
但破局之钥也在技术革新中浮现。比如,用区块链技术给生鲜产品贴“数字身份证”,“数字市场监管员”紧盯主播是否有违法行为,济南创新推出“预付宝”为消费者预付资金的安全保驾护航,广东中山创新推广“互联网+”在线消费纠纷解决新模式……更重要的是,现在每个消费者都能成为监督者,遇到缺斤短两扫码就能验证,碰到虚假宣传录屏就是证据。这些织入日常生活的防护网,正在把消费安全从“年度大考”变成“随堂测验”。
真正的消费安全,应该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从晚会曝光到全民较真,这场消费维权持久战需要更多“日常战士”。职能部门该给重点行业装上“电子围栏”,用大数据实时预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全程监管、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费在哪里,监管就应该在哪里。企业要抛弃“赚快钱”思维,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品牌;消费者则要告别凑合心态,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较真一次就是推动进步一分。同时,相关部门也应简化维权流程,提高维权效率,让消费者在维权的路上不再孤单。
需知,良好的消费环境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一环,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氛围,让“3·15”随时在线、全年在线,才能营造公平、安全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