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健全儿科诊疗体系要有超常举措

2025-03-17 10:15:19

作者:唐传艳

  儿童就医难、儿科医生荒等问题,是困扰儿童医疗服务供给的“顽疾”。“金字塔尖”儿童专科医院、儿科“一号难求”,医生超负荷工作,一些基层医院却遭冷遇。儿童就医“分级诊疗”真正落地,任重道远。(3月16日《工人日报》)

  家长带孩子看病,普遍喜欢到大医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层儿科人才缺乏、检查检验设备不全、药品种类不如大医院丰富等,导致很多家长对基层儿科诊疗水平缺乏信任。看病将就不得,孩子的健康更是备受家长重视,因此家长往往宁可多跑路和多花钱,也不愿意让孩子在家门口看病。

  其次,儿科是最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的科室之一,基层医生稍微“拿不准”,就会尽快将患儿转走。此外,在所有年龄段中,唯有儿童只能购买城乡居民医保,职工医保的报销比例远高于城乡居民医保,但儿童是唯一不能享受职工医保的群体。受此影响,儿童看病尤其是看门诊,自付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家长就会认为,反正孩子到哪里看病都以自费为主,大医院虽然花费高些,但不会拒诊儿童,因此没必要到基层多折腾一次。

  强化基层儿科人才队伍、更新基层医疗设备器材、提升基层儿科诊疗水平等,是将儿童留在家门口看病的长远策略,这些措施要稳步实施。除此之外,在短期内还应该采取一些超常举措。

  在政策层面,要形成儿童到基层看病的激励机制。可大幅提升儿童在基层看病的报销比例,降低甚至取消儿童在基层看病的报销起付线,或采用门诊费用包干等方式,让孩子到基层看病能够获得更多实惠。

  在技术层面,则要构建更加通畅的技术输送通道。儿科医生下基层挂职、大医院托管基层儿科、医联体技术帮扶等举措,要不折不扣得到落实。此外,基层要格外注重患儿转运的时机与速度,当出现难以掌握病情变化时,要确保能够安全迅速地将患儿转运到大医院,如此才能让家长安心接受基层的诊疗。远程会诊、两地同步实施医学检查和诊疗操作、运用AI医疗模型协助诊疗等信息与智能技术日益成熟,这方面的创新开发更要抓紧推进。

  基层儿科人才队伍建设等长远措施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基层儿科诊疗水平不高—儿童不愿到基层看病—诊疗量不足导致人才流失和设备闲置—诊疗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个恶性循环一时难以打破。健全儿童诊疗体系既要有长远策略,也要有立竿见影的短期举措。只有长短结合,方能标本兼治,尽早构建科学的儿童诊疗体系,儿童看病才不再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