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理上网来】科技创新 未来发展新引擎
2025-03-10 14:27:37
作者:顾倩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科技创新毫无悬念地成为焦点话题,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部署,到代表委员们围绕前沿科技的热烈讨论,都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未来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令人瞩目。国产大模型DeepSeek凭借独特技术路线与成本优势“出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第一梯队,外媒惊叹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场地震”。除夕之夜,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扭起“赛博秧歌”,展现出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突破。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在制造业,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例如,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推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不断革新。山东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齐鲁干线”(600公里),实现政务、金融领域量子加密传输;研发国内首套量子雷达样机,探测精度较传统雷达提升100倍。 国家超算济南中心部署全球首个超算架构的“山河”超级计算机(E级算力),构建“超算+大数据+AI”融合平台。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但随着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以制度创新释放人才红利的发展模式,有效破解“创新驱动”。例如济南发布“海右人才计划”20条,首创“人才有价”评估体系(人力资本产业研究院),实现人才信用可量化、可融资;设立全国首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点科研经费“负面清单”、职务发明所有权70%归属发明人。
尽管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未来,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
科技创新浪潮滚滚向前,站在新起点上,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与发展适配机制,我们必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