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理上网来】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
2025-02-21 14:18:38
作者:杨甜梦子
非遗民俗是“根”——文化之源泉,民族之根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非遗民俗承载着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信仰传统和价值观念。无论是传统节庆、民间艺术,还是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非遗民俗展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反应了全国人民在共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融合。守护这些“根”,意味着守护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民族记忆。非遗民俗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世代中华儿女紧密相连,让我们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所在。
非遗民俗是“魂”——精神之引领,情感之寄托。非遗民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剪纸的细腻精巧,还是皮影戏的生动传神,亦或是刺绣的绚丽多彩,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情感,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的无限追求。通过非遗民俗,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延续与民族的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山东的曲艺、北京的京剧、广州的粤剧等,皆是地方文化的象征,吸引着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们共同欣赏与参与。非遗民俗的“魂”能够唤起我们的共同记忆,形成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并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
非遗民俗要“守护”——保护为先,留住文化记忆。守护非遗民俗,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增强对非遗民俗价值的认识,从政府到民间,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守护非遗民俗,不仅是维护我们的文化记忆,更是保卫民族的精神家园。
非遗民俗要“传承”——薪火相传,文化永续。传承是非遗民俗生命力的延续,既包括技艺的传递,也承载着文化精神的延续。要使非遗民俗活起来并得以传承,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至关重要。这需要我们加大对非遗教育的投入,将非遗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鼓励青少年接触、学习和热爱非遗文化。同时,通过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和大师工作室等活动,为有志于传承非遗的青年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此外,组织非遗文化节、展览等活动也是提升公众对非遗认识与兴趣的重要途径,从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
非遗民俗需“创新”——与时俱进,焕发新生。非遗民俗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割裂,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与发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应鼓励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非遗产品和文化服务。例如,可以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和市场空间;通过跨界合作,推动非遗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能够让非遗民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还能激发非遗文化的内在活力,促进文化的多样性与繁荣发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