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扫码用餐”引领公务新风

2025-02-17 08:42:45

作者:陈广江

  扫码自费吃食堂,不安排、不陪同。如今,公务餐有了新“吃法”。近年来,多地推行公务接待“扫码用餐”,公务人员出公差就餐,不需要开具公函,只需要到机关食堂扫码付费即可。从源头破除基层公务接待不正之风,刹住“舌尖上的腐败和浪费”,把基层干部从接待负担中解脱出来。 (2月15日央广网)

  传统公务接待曾是一张复杂的关系网:上级调研要“陪餐”,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宴席标准层层加码,财政资金悄悄流失;虚假报销、“吃公函”等暗箱操作屡禁不止。这些积弊不仅加重基层负担,更侵蚀公信力。如今,一场以“扫码用餐”为核心的改革,正从四川资阳、江西修水等地悄然展开。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看似简单的技术工具,却撬动了根深蒂固的公务接待生态,为基层减负、为财政节流、为作风正名。

  “扫码用餐”直击痛点,将公务接待从暗处推到阳光下。机关食堂成为统一用餐点,手机扫码支付取代繁琐的纸质公函,后台系统实时记录用餐时间、地点和金额。这一改革看似是技术赋能,实则是权力运行逻辑的重构:标准透明化、流程数字化、监督全程化。让每一笔餐费都“晒”在系统里,虚报冒领、超标消费便无处遁形。江西修水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提到,通过数据比对,可精准识别“吃而不付、付少吃多”的违规行为。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成为制度的刚性约束。

  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堵住漏洞,更在于提高效率。以四川资阳雁江区为例,通过改革,一年公务接待费用同比支出减少了180多万元,同比下降32%。数字背后,是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回归主责主业,是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更重要的是,“扫码用餐”重塑了公务活动的文化基因。当“不陪同、不宴请”成为常态,形式主义的“面子工程”便失去生存土壤;当公务活动回归务实本质,工作效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扫码用餐”的启示在于,作风建设不能止步于“禁令”,而需依托系统化改革。资阳市的实践提供了三重经验:一是制度整合,通过统一场所、标准、支付和监管,压缩自由裁量空间;二是技术赋能,搭建“资政餐”平台,嵌入预警模型,让监督从“人盯人”升级为“数据盯人”;三是文化重构,通过常态化执行,将“扫码自觉”内化为干部的行为习惯。

  当然,也要看到,改革仍需警惕“新瓶装旧酒”的问题。个别地方若将扫码异化为“走过场”,或变相提高食堂餐标,便可能消解改革成效。因此,必须坚持动态优化,比如扩大数据监管范围,严查“精致走账”等变异问题;完善反馈机制,倾听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声音。只有将技术、制度与文化变革深度融合,才能让新风真正扎根。

  总之,“扫码用餐”改变的不仅是公务用餐的形式,更是权力运行的规则。这场改革证明,遏制公务活动领域的不正之风,不能仅靠三令五申,还需以问题为导向,用创新思维重构制度框架。当“扫码用餐”从试点走向常态,其意义早已超越“一顿饭”的范畴——它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是扑面而来的公务新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