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靠摆渡车谋利是短视行为
2025-02-11 09:57:58
作者:陈广江

黎青 作
春节假期,谢先生到广东梅州市粤东大峡谷景区游玩,刚到门口,摆渡车先影响了好心情,“停车场距离景区大门太远,大概要走2公里路程,坐摆渡车则要20元一位,感觉不值得。”景区设置摆渡车,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为游客节省时间和体力。然而,不少游客遇到过景区的摆渡车收费高、服务差、强制消费等问题。大家呼吁,摆渡车应当回归其设置初衷,让游客在景区游玩更舒心。(2月10日《人民日报》)
作为连接游客与美景的桥梁,景区摆渡车承载着提升游览体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但近年来,不少景区却将摆渡车变成了谋取利益的工具,不仅消磨游客耐心,更透支景区信誉。这种以牺牲游客体验和信任为代价的逐利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摆渡车的运营上,一些景区尽显“精明”。有的故意拉大停车场与景区大门、大门与核心景点间的距离,让摆渡车成为游客“必选项”;有的将车票与门票强制捆绑,免门票的老人也不能免“车票”;有的管理混乱无序,超载超速、与行人混行、服务态度恶劣等问题频发,既存在安全隐患,又拉低了游客体验。种种迹象显示,一些景区正从“门票经济”滑向“车票经济”。
景区通过摆渡车谋利,看似在短期内增加了收入,实则得不偿失。游客的不满情绪会通过社交媒体、旅游平台等渠道迅速传播,形成负面口碑,进而影响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游客的选择余地很大,一旦某个景区因摆渡车问题被贴上“宰客”标签,游客自然会用脚投票,转向其他更具性价比的景区。长此以往,景区的客流量和收入将不可避免地下降,最终受损的还是景区自身。
更为严重的是,摆渡车的过度商业化运营,折射出一些景区在经营理念上的短视和功利。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而摆渡车作为景区服务的一部分,理应成为提升游客体验的工具,而非创收的手段。景区管理者应当意识到,游客的满意度和口碑才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通过摆渡车谋取短期利益,无异于杀鸡取卵。
当然,摆渡车的收费并非完全不可取。毕竟,摆渡车的运营需要成本,包括车辆购置、维护、人员薪酬等。问题的关键在于收费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一些景区在制定摆渡车票价时,往往忽视了游客的感受,甚至利用其独占性追求高额利润。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旅游法》的相关规定,也与社会公平原则背道而驰。
有关部门已经明确要求,景区内交通工具的收费应遵循补偿合理成本、不计利润的原则,且不得强制游客乘坐。景区应当严格遵守这些规定,确保摆渡车收费的合理性和透明度,避免因过度商业化而引发游客不满。
总之,景区摆渡车存在的问题,本质是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博弈。当“创收焦虑”压倒服务初心,景区便陷入“高票价—低口碑—客源流失—更高票价”的恶性循环。反之,将摆渡车视作服务链的一环,通过合理定价、透明运营、提升效率来平衡收支,方能实现多方共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