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家访不能丢,形式可以变

2025-02-10 09:32:22

作者:黄齐超

  黎青 作

  过完春节,临近新学期开学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2月9日《现代快报》)

  众所周知,家访是家校共育的一个重要抓手。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认真倾听家长心声,加强家校沟通,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进而因材施教。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反对家访的声音:比如,今年寒假伊始,深圳一位家长就在网络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比如,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只有800多位网友投给了“喜欢”。再比如,最近几天,上海市教师筹划家访时遭遇闭门羹,等等。事实上,这些反对声音针对的只是“入户访家”,而非家校共育所需的“访家长”。

  为何有一些家长反对入户家访?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首先,现代社会,大家都有一定的隐私意识,尤其是年轻家长,边界感很强,对待入户家访的教师也是如此。其次,有些家长担心入户家访之后,教师根据家长背景、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学生。再者,有些家长为迎接教师入户家访,刻意收拾打扫,让无关的家庭成员回避,感觉挺累。

  其实,不只是家长反对入户家访,就连一些一线教师,也对入户家访“不感冒”。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来就比较重,倘若再对学生全员入户家访,就更是对其精力、体力和时间分配的考验。但是,偏偏有个别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入户家访。为了完成入户家访任务,教师只能进行打卡式家访,让家访沦为形式。

  在笔者看来,家访的传统不能丢,但形式可以变。以前,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家访的唯一形式只能是“入户”。但现在,智能手机早已普及,网络资讯又异常发达,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进行网络家访,而不必拘于入户家访。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完全抛弃入户家访。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指出教师家访在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家访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不过,落实家访的形式,应当因人而异,多渠道多样化。

  总之,取消家访或全员入户家访,均不可取。我们要看到家长对入户家访的担忧,采取多样化的家访。如果需要入户家访,教师应征求并尊重家长意见,而不能无视家长的“不情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