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取消公摊后还需政策“二次跟进”

2024-12-23 08:12:55

作者:江德斌


  朱慧卿 作

  近段时期以来,国内多地宣布“取消公摊”,购房有望实现“所购即所得”。业内人士指出,预计后续将有更多城市跟进,现阶段还应关注公摊面积透明化问题。(12月22日《工人日报》)

  “取消公摊”举措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这一举措预示着购房模式有望从模糊的“公摊迷雾”走向清晰的“所购即所得”,对于广大购房者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亦是房地产市场全面步入套内面积销售阶段,迈向透明化与公平化的关键一步。长期以来,购房者在购房时,面对的是包含公摊部分的建筑面积,但是公摊的具体构成、计算方式、合理性却模糊不清,完全掌握在开发商手里。信息不对称为开发商留下了诸多可操作空间,使得购房者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由此,一些不良开发商虚报公摊面积,变相抬高房价,导致购房者实际到手的住宅面积和公共空间缩水,却仍需按照高额的建筑面积支付房款、缴纳物业费等,致使业主权益受损。

  取消公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购房者能够清晰了解所购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避免了因公摊不明而产生的不当支出。同时,此举也有力遏制了开发商在公摊面积上做手脚,保障了业主的合法权益。而且,当购房者不再为公摊面积的不确定性而担忧时,将更加关注楼盘品质、公共空间设计、配套设施完善度、物业服务质量等,从而促使房地产市场转向综合品质的提升与优化。

  从行业规范与监管角度来看,取消公摊是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举措。以往,由于公摊面积的计算复杂且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监管难度较大,一些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在取消公摊后,住房面积的界定更清晰,监管部门能够对房地产交易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确保交易过程的公平公正,从而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减少房地产交易纠纷,增强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任。

  当然,取消公摊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政策的终点,还需要政策“二次跟进”。诸多问题还需深入探讨和解决。即便消费者购房时不再按照公摊面积支付房款,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公摊面积,需要谨防开发商利用取消公摊的机会,在公共空间、物业设施方面造假,使业主权益受损。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的公摊面积计算标准和公示制度,加强对开发商的约束与监督,确保公摊面积的确定过程合法合规、公正透明。

  事实上,公众对取消公摊呼吁已有多年。如今,取消公摊之所以能够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实施,其实是房地产市场发生了重大转变。此外,“期房销售”模式亦到了变革阶段,各地应尽快顺应市场形势,加快推进“现房销售”模式,使得房地产市场更趋于公平透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