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酒吧”:一种关于学术的社交渠道和生活方式
2024-10-30 10:22:21
作者:杨朝清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名篇《会饮》,描写了宾客在宴会酒酣耳热之后开启有关爱与美讨论的场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刻画了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的画面。观众不受身份、职业等限制,买一杯酒就相当于门票,“学术酒吧”不仅搭建了知识共享的平台,也建构了一种新兴的社交方式。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接受过一定的科研训练、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大学里常见的读书会、工作坊,参与对象大都是同一个学科专业或者相关学科专业的年轻人,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甚至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与之相比,“学术酒吧”不仅氛围更加轻松,参与对象的异质性也更强,参与者的身份、职业更加多元化和差异化。
“学术酒吧”的火爆,折射出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年轻人对精神食粮有更高品质的渴望与追求。《从摄影救国到自拍打卡——近代中国西北旅行摄影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反思》从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自拍打卡切入,透过历史的影像与影像的历史观察近代中国;《黑神话:悟空》爆火后,《西游记》研究学者分享《取经路上的现代回响:〈西游记〉的精神底色与文化符号》……“学术酒吧”的魅力不仅在于主讲人对研究内容有足够的热爱和深入的了解,也在于通过高质量的讨论让观众更有满足感和获得感。
“学术酒吧”让学术走出“小房间”,拥抱更加广阔的“大天地”;主讲者与观众互动交流的过程,能够带来思想的碰撞和启发。更进一步说,“学术酒吧”有助于增强学术研究的现实关切,让学术研究更接地气,让公众对知识和生活的关联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体悟。
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森林”,让“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藩篱。“学术酒吧”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促进了陌生人的社会联结。与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相比,“学术酒吧”主讲者与观众的关系更加平等,现场氛围和互动方式也不同;如果主讲者和观众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那么“学术酒吧”显然就是有生命力的,未来可期。
在知识迭代更新不断加速的当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虽然“学术酒吧”还面临着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挑战,但满足年轻人精神文化需求的知识共享、契合年轻人偏好的低成本高收益的社交渠道,终究会找到其存在的路径;“学术酒吧”只是一种形式,未来这样的交流空间和互动平台会越来越多。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舜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